没有人能够例外。儘管安森已经一次次带来惊喜,数不胜数,一波接著一波,但是——
“纽约时报”真的没有在开玩笑吗
然而,不需要等待太久,专栏登场,所有人都可以亲眼看到安森的文字,是真是假、是好是坏可以自己判断。
一直以来,销量遥遥领先的“纽约时报”,此次依靠意外的状况迎来一波销量巔峰,也是令人措手不及。
“某种程度上,哈內克呼应了希区柯克在『后窗』里讲述的主题:製作电影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一种窥视。我们偷偷地窥探每一部电影里主角的人生。
而这一次,哈內克更进一步,因为那里有一台隱藏摄像机,所以,我们必须和一个完全陌生人坐在电影院里一起窥探。在因为窥探而感受到刺激的同时,我们正在成为加害者也正在成为潜在受害者。
然后,看著他们的生活在傲慢和虚偽的否认之中分崩离析。
毫无疑问,这不是典型的惊悚电影,但它的確做到了全程让观眾饱受煎熬如坐针毡,被丟入火焰之中。
一部杰作。
——安森-伍德。”
以上,就是安森担任客座影评人的第一篇影评。
其实,安森和“纽约时报”强调,这不是专业影评,只是一名电影爱好者代表“纽约时报”前往坎城观看电影而已,安森甚至调侃,“公费看电影”。
但安森毕竟是安森,人们已经习惯用显微镜检视他的一举一动,所谓电影爱好者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偽装一种说辞罢了,如果不小心暴露自己的愚蠢无知以及欠缺审美品味,试图挽回顏面的藉口而已。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人们惊呆了。
这篇短评,不仅精炼而且犀利,没有过度引经据典地卖弄学识,却恰到好处地抓住本质,一针见血地点明亮点。
完全具备专业影评人的风采,甚至令人怀疑是不是有人在幕后代笔的程度。
最终,“四星”,安森在撰写自己第一篇影评的同时,也给出第一个满分,一举將“隱藏摄像机”推向巔峰。
一小部分喷子根本没有认真阅读影评,甚至在阅读之前已经先入为主,做好准备吐槽攻击,他们嘲笑安森没有见过世面,电影节的第一部电影打分就没有分寸,那接下来主竞赛单元的作品应该怎么办
“业余就是业余,笑死人了。”
但是,这些攻击还没有来得及冒头就已经被全部掐灭——
“银幕”,坎城电影节官方场刊,也第一时间公布了“隱藏摄像机”的评分。
3.3/4,在四分满分的评分系统里拿下3.3的高分,轻轻鬆鬆超越过去两年的场刊最高分,攀登新高。
换而言之,全线飘红,官方场刊影评人也迎来一片盛讚,甚至还有三位影评人直接给出了金棕櫚。
显然,安森不是唯一一个“丧失理智讚誉如潮”的影评人。
並且,真正重要的是,其他影评人如何看待安森的专栏呢
暂时没有记者为此专门採访影评人们,正在坎城忙碌看电影的影评人也没有时间接受这些无聊的採访;但身在坎城前线的媒体却能够亲身体验到,当人们再次聊起安森的时候,言语之间带上些许亲切。
专业不专业,一看就知道;水平到底如何,靠吹嘘是隱藏不了的。
也许,事情的开始只是一个噱头一次炒作,“纽约时报”的算盘打得噼啪响;而现在看来,安森再次不负眾望。
一切,似曾相识,相似的情况、相同的套路,但结局总是如此,安森不会令人失望——
“值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