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也不能怪威廉二世无情,只能怪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咄咄逼人。威廉二世但凡敢为法金汉说话,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就敢将威廉二世和法金汉捆绑在一起。
威廉二世已经别无选择,要么和法金汉切割,要么就得陪着法金汉一起,接受最高统帅部的问责了。
目送着面色惨白的法金汉离开最高统帅部军事会议现场,威廉二世这才将目光看向会场内的其他军方高层。
特别是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身上停留许久之后,威廉二世这才开口说道:“既然总参谋长职位已经空出来,那么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军队和所有士兵,任命一位值得信任的总参谋长人选。
我觉得......”
还没等威廉二世将话说完,鲁登道夫就站了出来,面带些许的恭敬,微笑着说道:“德皇陛下,我认为现在已经是非常时期,总参谋长人选的任命不能遵从之前的旧规。
我们必须要考虑军队对胜利的渴望,必须要提拔一位能为德国和所有士兵带来胜利的总参谋长。
鉴于这些要求,我认为,在讨论新的总参谋长人选的时候,首要需要考虑的,就是总参谋长候选人在任职当前职位期间,在战场上的贡献和成果。
只有能打胜仗的将军才有资格成为总参谋长,才有资格为德国带来胜利。如果再来一位法金汉似的总参谋长,那我们大概率要吞下失败的苦果了。”
鲁登道夫直接打断威廉二世的发言是非常无礼的,如果是在战争之前,威廉二世会立刻斥责敢打断自己发言的人,甚至有可能会直接罢免他的职位,让众人清楚皇帝的权威是不容挑衅的。
可现在,听到鲁登道夫略带讽刺的话语,威廉二世却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来。
如今的威廉二世还能怎么做呢?再次力排众议,提拔一位非容克贵族的总参谋长吗?
如果威廉二世真的敢这么做,恐怕都不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发话,容克贵族群体的不满,就足以动摇威廉二世的皇位了。
原本面无表情的威廉二世此时脸上终于有了些许的波动,但很快又平静了下去。
他略带愤怒的目光扫向鲁登道夫和兴登堡,在看到鲁登道夫丝毫不退让的眼神之后,威廉二世最终还是退让了。
“你说的没错,目前的总参谋长人选,必须要考虑在战场上的表现。
我对总参谋长人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你们如果有什么好的人选提议,不妨就在这一次会议上提出来。”威廉二世面无表情的说道。
威廉二世的退让,换来的是鲁登道夫丝毫不客气的回应。
“德皇陛下,要说最合适的总参谋长人选,我认为兴登堡元帅当仁不让。
论在战争中的表现,兴登堡元帅在率领东线军队期间,指挥了大大小小数次战役,取得了相当辉煌的胜利和成果。
目前我们占领了大片的俄国土地,这些土地正是在兴登堡元帅指挥东线军队期间得来的。
相较于西线战场和巴尔干战场的颓势,我们在东线战场能够略有优势,兴登堡元帅绝对是居功至伟的。
我提议,由兴登堡元帅担任新任总参谋长,全权指挥对协约国作战,为德意志寻求最后一丝胜利的希望。”鲁登道夫面带微笑的说道。
之所以是鲁登道夫来提出由兴登堡担任总参谋长人选,实际上也是考虑到个人避嫌的必要性。
如果是兴登堡自己来提议自己担任总参谋长,难免有些吹嘘的嫌疑。虽然兴登堡确实是德国高层将领中表现比较优异的,可吹嘘自己这种事情,逼格明显比别人吹嘘自己低多了。
此时的鲁登道夫就是兴登堡最好的捧哏,在兴登堡不适合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时候,由鲁登道夫来说出兴登堡最想说的话。
虽然兴登堡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对总参谋长职位的兴趣,可通过上一次兴登堡竞争德国总参谋长,众人也都能清楚兴登堡的实际意图。
至少在容克贵族群体当中,没有人会驳斥兴登堡的面子。更何况,兴登堡不管是资历还是能力,也确实是目前最适合担任总参谋长的人选。
眼看威廉二世并没有反驳鲁登道夫的提议,众人也都清楚,兴登堡成为德国新任总参谋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果不其然,在后续的投票当中,兴登堡的得票比例是极高的,几乎大部分的容克将领都赞同兴登堡担任德国总参谋长。
非容克贵族群体的高层将领,有的也有心争夺总参谋长职位。可在没有德皇威廉二世支持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人能够与有容克贵族群体支持的兴登堡竞争。
在面无表情的宣布兴登堡担任德国总参谋长之后,威廉二世就离开了最高统帅部的军事会议现场。
他也清楚,就算自己继续待在会议现场,也不可能改变最高统帅部的任何决定。
有着容克贵族支持的兴登堡,在成为德国总参谋长之后,就已经实质的掌控了德国的军事指挥权。
对于德皇威廉二世直接离开会议现场的行为,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也不在乎。
既然已经成为了德国的总参谋长,兴登堡的下一步计划,自然是尽可能挽回德国在战场上的颓势,为德国争取一场伟大的胜利了。
如果能够起死回生,让德国挽回颓势的话,兴登堡不仅能够完全坐稳总参谋长的职位,甚至有希望成为俾斯麦似的传奇人物。
凭借战争胜利带来的巨大威望,兴登堡不仅能够成为德国首相,甚至还有希望军政一把抓,完全架空威廉二世。
刚刚成为总参谋长的兴登堡也丝毫不客气,在威廉二世离开会议现场的情况下,主动担任军事会议的主持,并且立刻下达了几项命令。
首先就是立刻否决前任总参谋长法金汉对巴尔干战场下达的强攻命令,随后命令巴尔干战场的军队后撤休整,取消原本的巴尔干反攻计划。
在兴登堡看来,法金汉所制定的反攻计划是相当愚蠢的。奥匈帝国能够和协约国签订和平协议,就代表着奥匈帝国国内已经厌倦了战争。
就算德国能够反攻到维也纳,也不可能逼迫奥匈帝国以同盟国身份重新加入到战争当中。
甚至恰恰相反,让奥匈帝国重新面临战火的德国,有可能被奥匈帝国记恨上。
这么一来,就算奥匈帝国重新加入战争,也大概率是以协约国成员国的身份。
兴登堡可不想把奥匈帝国逼到德国的对立面,也完全没有必要在此时,招惹一个尚还有余力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