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复山河 > 第五百五十五章 、悬崖边上

第五百五十五章 、悬崖边上(1 / 2)

“侯爷,短时间内,缅甸地区还是以稳定为主。

考虑到未来会对莫卧儿帝国用兵,后勤运输必须跟上,当地的道路建设会被重点规划。

为了减轻运输压力,政务正在考虑部分军工产业过去,把缅甸打造成为一个前沿据点。”

王靖川一脸严肃的回答道。

安南都护府各部之间,存在着许多权力重迭,政务部的规划往往需要多部门配合完成。

考虑到权力重迭,可能造成推诿,影响施政效率。

一度李牧也想过,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划分,后来发现更不靠谱。

战略规划需要从全局考虑,各个部门的利益并不相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不一样。

为了更好的治理地方,最初辅助他处理的政务部,名义上还是一个部,实际上扮演的角色已经成了全局统筹者。

没有升格行政地位,主要是出于权力制衡的需要。

一旦凌驾在各部之上,政务部的权力就太大了,政务部长相当于翻版的丞相。

这样的事情,肯定不允许发生。

如果不是考虑政治影响,李牧都准备改组政务部为内阁。

现在的政务部,虽然没有内阁之名,实际上却干了内阁的活。

“莫卧儿帝国人口太多,真要是一口吞下去,我们会消化不良。

对莫卧儿帝国用兵,除了报复他们干涉我们和缅甸人的战争外,更重要的还是提前扼杀潜在风险。

作为全世界,唯一人口和我们相当的古老帝国,发展潜力不是其他国家能比的。

现在表现的这么拉胯,主要种姓制度和极端宗教的扼杀。

一旦诞生了某个强人,打破了这些束缚,瞬间就会崛起一个大帝国。

对次大陆的用兵,必须当做一项长期性工程。

不光要肢解拆分,还要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

把缅甸打造为战争前沿基地是对的,不光光这些还不够。

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军队对后勤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你们要联合交通部,规划一条从永安府通往缅甸的双线铁路,作为未来的交通大动脉。

这条道路的建设优先级,要放在其他基础设施之上。

所需劳工直接找军方要,缅甸王国凑不够,那就去莫卧儿帝国抓。”

李牧面无表情的吩咐道。

轻描淡写的一个“抓”字,注定了一部血泪史的诞生。

不过殖民时代,本就充满了血腥。

跑偏的莫卧儿帝国,不为安南都护府贡献力量,也会被欧洲殖民者蹂躏。

对比那帮殖民者,安南都护府还算有吃相的。

“侯爷,即便是有足够的劳工,铁路的建造成本,还是居高不下。

除非技术进一步完善,不然这条双线铁路,我们怕是用不起啊!”

王靖川忍不住提醒道。

当了家之后,才知道柴米油盐贵。

受时代的限制,铁在封建王朝,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如果和土著部做买卖,一口铁锅能换等重的象牙,还能再加一些皮毛。

哪怕安南都护府开启了工业化生产,优质好铁的价格,也是米价的五倍。

更糟糕的是铁容易生锈,后世铁路用的都是高锰钢。

这玩意儿李牧只听过名字,他又不是学冶金的,根本不知道高锰钢的成份。

就算搞出来了,多半也用不起。

在钢铁生产中,当下钢产量占比,不足总量的百分之十五。

物以稀为贵,产能这么低,价格自然不可能低。

主要消耗在了枪炮和造船上,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短期内想提高钢产量,基本上不用指望。

“贵就贵点儿吧,就当为技术革新买单。

铁路两旁还要留下一定的空间,为未来维修养护奠定基础。

估摸着等这条铁路建成,国内的钢铁产业,也会被带动起来。

到时候规模化生产,能降低钢铁成本,下一条铁路建造成本就会降下来。

估摸着那会儿,蒸汽机火车的技术也成熟了,运营成本也会跟着下降。

到时候铁路运输的成本优势,就会逐步释放出来。”

李牧点了点头道。

科技进步的成本,总是需要有人买单的。

作为技术先行者,安南都护府享受到了红利,自然也承担相应代价。

所幸这笔投资,可以让莫卧儿帝国买单,否则李牧都不敢轻易建造。

纵观华夏历史,在任期间大搞基建工程的皇帝,就没几个名声能好的。

最主要原因就是投入太大,不光给财政造成了沉重压力,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动不动就征召服徭役,民间根本承受不住。

李牧算是幸运的,正好赶上了殖民时代。

只要麾下的部队足够强,就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可以自由调用。

……

南京城。

“北边传来消息,北虏攻破京师,守将阜阳侯殉国。

驻守京师的边军损失惨重,残部已经退往山东地区,同当地的京营汇合。

北方局势进一步糜烂成为定局,大家商议一下该如何善后吧?”

万怀瑾故作镇定的道。

尽管从北虏入侵开始,他就有了不详的预感,总觉得北京城守不住。

出于军事和经济的双重考虑,都督府还提议弃守北京,把防线收缩到淮河一线。

怎奈北京作为大虞朝的首都,政治意义至关重要。

哪怕现在朝廷在南京,那也只是临时“南都”,天天被各地督抚催着还都京师。

朝廷给出的答复的是:京师在战争中损毁严重,目前正在维修中,等项目完工就还都。

这样政治定位,决定了大虞朝廷,无法舍弃京师。

哪怕明知道疲惫的北方,无力阻挡北虏南下,也只能咬牙硬撑的。

一度还准备在京师附近,打造新的防线,把敌人挡在北直隶之外。

理论上没毛病,架不住所需经费投入太多,只能选择作罢。

主要是北方其他地区入叛军之手,朝廷的控制区只有北直隶的一部分。

受连续战争的影响,放眼望去,遍地都是无人村。

除了空有政治价值外,经济价值无限接近于零。

理智占据上风的内阁,采取了折中方案,重点打造江淮防线,但也不能放弃北直隶。

这么操作下来,政治风险是降低了,但力量投入却分散啦。

朝廷的主要资源,基本上砸在了江淮防线上,京师直接丢给了边军。

看似给予了足够的信任予以重用,实际上却是变相削弱边军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