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复山河 > 第五百四十九章、科举改革

第五百四十九章、科举改革(1 / 2)

“侯爷,请放心!

在制定计划之前,我们就进行过调研。

从搜集的资料来看,缅甸王国已经穷兵黩武,后续的战斗中抓几十万战俘完全没压力。

后续敌人如果抵抗激烈,还能再抓几十万战俘,劳动力缺口直接解决了四分之一。

莫卧儿帝国那帮蠢货,也被忽悠着加入了战争。

算算日子的话,他们派出的十万大军,此刻也差不多到了前线。

综合各方的情报,初步预估莫卧儿帝国拥有人口超过一亿,甚至有可能逼近一点五亿。

单纯从人口数据上看,同现在的大虞帝国应该差距不大。

只需占领临近缅甸的几个省份,就能凑齐足够的劳动力。

何况缅甸人还被西洋人忽悠着,妄图组建反虞联盟,意图把大虞周边的邻居全部拉入战场。

东边的倭国人口也不少,一旦他们卷入战争,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两百万劳动力。

还有高句丽王国,他们长期支持鞑靼人,对帝国北疆造成了严重破坏。

出于削弱鞑靼战争潜力的考虑,军方正在策划一场跨境远征,准备打掉他们的粮仓和钱袋子。

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把当地百姓,全部南迁过来。”

倪志鸿信心十足的说道。

安南都护府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军方也需要战功。

如果不是李牧在上面压制,他们敢同时对周边的邻居下手。

倒不是大家狂妄,主要是安南都护府周边,一共就没几个国家。

偏偏各国的军事实力,还一个比一个弱。

全部加在一起,也就那么回事。

因为控制了海权的缘故,就算都护府同时和各国开战,他们相互之间都不一定能知道。

“好,交通部的计划,本侯批准了。

如果能够顺利完工,本侯亲自为你们向陛下请功!”

李牧爽快的答应道。

难得手下这么勇于任事,他自然要全力支持。

能够完成任务最好,因为战场上没有获得足够的战俘,导致项目工程延期,他也能够理解。

名臣都是历练出来的,不给他们提供舞台,永远都成长不起来。

至于向皇帝请功,那就是一个托词。

安南都护府内部的官员升迁奖赏,从来都没问过大虞皇帝。

打着皇帝的旗号,主要是为了名正言顺,皇帝本人不需要知道那么多。

……

“冯庆云,你们教育部,这是怎么回事?”

处理完交通的问题,李牧转头看向教育部长询问道。

受现实问题的影响,安南都护府暂时没有能力推广全民义务教育,目前只是在开发成熟地区建立了小学、中学。

以至于教育部,在一众部委中的话语权有限。

可是随着科举的开启,一切都跟着发生了变化。

通过了科举考试,就意味着获得了做官资格。

国人对做官的执念,那是深入了骨子里。

随着开科举的消息传出,原本是冷衙门的教育部,一下子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侯爷,从各方反馈的情况来看,外界对我们的改革抵触情绪非常严重。

士林反馈尤为激烈,鉴于我们这边府县数量多,朝廷派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监督团,带队的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儒。

评估风险之后,教育部商议决定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完成科举改革。

今年第一次科举,传统的经义、论、判词、诏诰表、策问,全部予以保留。

在此基础上,增加算术、科学两门学科。”

冯庆云急忙解释道。

大虞朝的科举考试,通常是三场。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经义、公文写作、时务策论。

李牧此前抛出的计划,把这三个科目合并为一个科目,相当于传统的科举考试内容占比被压缩到三分之一。

教育部的计划,明显要缓和一些,只是在传统科举基础上增加了两个科目。

五个考试科目分数一样,传统科举内容,依旧占据了六成的权重。

“太多了,本次考试主要是试点,仅限于童生阶段。

大家学过的内容,远没有那么多,按照这样的标准开考,分数会相当的感人。

一些和我们实践背道而驰的内容,全部都给删除掉,就算是要考也必须以我们的标准进行。

至于朝廷派来的监督团,他们在海上迷了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抵达。

能够赶上自然最好,错过了时间也没办法,不必等他们了。”

李牧当即否决道。

各地学校的教材,都是他亲自审核过的,有什么内容再清楚不过。

四书五经都是选择性学习,一些复杂的内容,恐怕

毕竟,都护府的教师队伍,本身能力就层次不齐。

许多人都是从军队转业后,被安置过去的。

在入伍之前,这些人还是文盲,文化知识都是军中学习的。

照本宣科还行,公文策略啥的,估摸着他们自己都不明白。

确切的说,连李牧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

麾下的武将们,根本没有系统性学习过四书五经,更别说玩儿文字游戏。

为了让大家都能看懂,安南都护府的公文,全部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

通用文体都改变了,那么以往的公文写作,自然也就变得不再重要。

“侯爷说的对,让一群初学者考那么多内容,难度确实有些大。

干脆削减一科,只考经义、策问、算术、科学四门。

主要考试内容,以衙门发行的中小学课本内容为大纲,再添加一些时政内容。”

冯庆云忐忑的回复道。

不能再删减了,哪怕再是童生试,也要考虑社会影响。

儒家经典在科举中的权重,下降到了一半份额,士林圈子里估摸着已经问候他祖宗十八代。

倘若再压缩下去,就有人去刨他的祖坟。

本质上他也是大虞朝的正统进士,非常清楚读书人的心态。

安南都护府的改革,虽然没有动“考试做官”的核心,但对熟读四书五经的传统士子非常不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