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819章 校园社交网络!!!

第819章 校园社交网络!!!(2 / 2)

王慧文扶了扶眼镜:“但仓储物流怎么办?我们可没有电商这方面经验啊!”

赖彬强突然拍案而起:“可以找'京西资本'的段总帮忙嘛!

'京西资本'不是投资了'掏包'、'J东'这些电商,还有'顺丰'物流吗?

我想段总一定在这方面帮的上我们,我们发展的好,'京西资本'才有回报不是?”

王星觉得赖彬强说的很有道理,放着段勇评那么大的一条'粗腿'不去抱,岂不是傻子?

于是三人连夜整理活动方案,第二天就带着新提案去了'京西资本'刘家庄总部。

段勇平听完汇报,笑着拨通了负责仓储物流板块投资的负责人电话叫来他的办公室面谈,他说:“这些年轻人很有想法,你给他们开个绿色通道。”

两周后,“校内优选”频道上线,首日销售额就突破了50万。

王星特意在办公室挂了块电子屏,实时显示交易数据,跳动的数字让每个加班到深夜的团队成员都充满干劲。

与此同时,照片标签功能引发的社交裂变超出了所有人预期。

某个周末,某高校校花上传了张图书馆看书的照片,被tag的同学在24小时内突破了5000人。

这位校花瞬间成了“网红”,火出了圈。

这引起了“校内网”其他用户的效仿,一时间各路美女、靓仔们大行其道。

当“校内网”服务器再次崩溃时,王星却笑着对技术团队说:“这次我们要把服务器架构重构,以后这样的甜蜜负担会越来越多。”

三个月后,“校内网”的用户数正式突破2000万,日均活跃用户高达800万。

校园电商板块的GMV以每周30%的速度增长,王星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商业杂志的封面。

一个雨夜,王星在整理季度报表时发现,来自三四线城市高校的用户增速明显放缓。

他立即召集核心团队开会:“我们的用户在一、二线城市已经接近饱和,但下沉市场还有巨大空间。”

赖彬强调出后台数据:“这些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太差,还有……”

“不如开发个轻量版?”王慧文提议道,“把照片压缩算法优化下,再砍掉些非核心功能。”

“校内网”技术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推出了仅有原版1/3大小的“人人极速版”。

这个决策立竿见影,当月新增用户中60%来自地级市高校。

与此同时,段勇平引荐的物流资源开始显现威力。

通过接入“掏包”的仓储系统,“校内优选”的配送时效从3天缩短到18小时。

某次团购活动中,2000箱牛奶在2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

但危机总与机遇相伴。

某个周一早晨,王星接到法务部的紧急报告:有用户利用照片标签功能恶意P图,已经引发三起校园纠纷。

“立即上线内容审核系统!”王星当机立断,“再组建200人的审核团队,24小时轮班。”

这场风波让团队意识到,随着平台影响力扩大,社会责任也愈发重大。

王星在内部信中写道:“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商业产品,更是值得信赖的校园社区。”

现在,“校内网”即将启动B轮融资,估值已经达到令人咋舌的5亿美刀。

但是“校内网”的用户增长速度却变得缓慢起来,很快遇到了瓶颈。

因为东大高校只有4000万在校人口。

“校内网”同时也出现了几家强大的竞争对手。

年校内网面临了来自多方面的激烈竞争,如课间操、dor99、looface以及占座网等。

其中,“万橡集团”陈亿舟旗下的5Q网对校内网构成了最大的威胁。

一年前,校内网现在燕大、华清和人大三所高校运行,仅支持在校学生注册,同时鼓励用户使用真实信息注册。

在这个交流手段匮乏的时代,“校内网”的出现无疑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交友方式,同时严格的实名认证也保证了用户的质量。

后来“校内网”借助了Facebook的思想以及本地化之后,“校内网”在学生这一细分群体中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开始了传播。

要知道这年头国内的互联网产业还并不发达,甚至连手机都尚未完全普及。

而“校内网”所推出的找人功能无疑吸引了无数学生的目光——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无数失去了联系的友谊因为校内网得以重现连接,而来自口口宣传的巨大优势又为校内网带来了更多的用户群体,最终形成了裂变式营销。

“校内网”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于用户对于社交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人性中对于窥探他人隐私的欲望。

在后来的电影《社交网络》中曾经对Facebook的成功予以描述:“人们总是喜欢知道一些身边介于熟和不熟的人隐私。

这种模式就是帮助人窥探这些隐私的同时不对被窥探人产生打扰。”

用在“校内网”上同样贴切,通过校内网去看看自己认识的人正在做什么事情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而另一部分喜欢展示自己的人同样在校内网上找到了归属感。

但是随着用户数的增长,当时还没有进行A轮投资的王星和“校内网”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没有钱了。

人数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最初的估计,新上的服务器很快就不足以应对,只能不断花钱购买新的服务器,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钱不够用了。

王星当时已经注意到社交网站“赢者通吃”的属性,因此相比较盈利,他更看重的是规模和人数的扩张——当校内网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之时,盈利只是时间问题。

这种思路没有问题,只是王星忽略了撑到盈利所需要的时间和金钱。

还没有找到盈利点的“校内网”a轮投资遭遇了冷遇,一时间陷于了困境。

和初出茅庐的王星不同,“万橡集团”CEO陈亿舟则是一名资深投资人。

陈亿舟看出来“校内网”的巨大潜力,趁着王星他们一开始资金不足,A论投资时又陷于困境,就想趁火打劫收购了“校内网”。

要不是“京西资本”的段勇评对“校内网”伸出援手,也许王星最终就会将“校内网”卖身“万橡集团”也不一定。

眼瞅着到手的鸭子飞了,“万橡集团”的陈亿舟很是恼火。

虽然“万橡集团”跟陈亿舟在国内投资领域很牛逼,但是面对金融巨无霸“京西资本”以及段勇评这位投资领域的大佬,也是无可奈何。

陈亿舟一气之下就成了“5Q”网,模式跟“校园网”一模样一样,跟王星的“校园网”打起了擂台。

一时间,“校园网”迎来了成立以来最危险的局面。

一是“校内网”只面向在校高校学生开放注册,马上就要到用户瓶颈。

还有一个就是“5Q”网在“万橡集团”的资金支持下,发展迅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