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你姬师兄所言,可都是实情?”
公孙易点头,沉稳回应:“正是。”
周道清眼神透着些许诧异,凝望着公孙易良久,才又疑问道:
“你当真胜过了姬长星?这实在叫人难以置信。他还提及你此前已拜入天圣书院,这也是真的吗?”
公孙易再次点头,答道:“机缘凑巧,之前我确实已入天圣书院。虽尚未行正式拜师之礼,但我从不否认这个身份。”
周道清转而看向师兄周道通,面露诧异,问道:
“师兄,你收他为徒时,可知晓此事?”
周道通洒脱一笑,道:“这又何妨?你师兄我一生随性,行事全凭心意,你又不是不知。”
见师兄态度坚决,周道清心知此事难以与他说通,遂又将目光转回公孙易,劝说道:
“无论原因为何,你同时身涉两家门派终究不妥。趁此事尚未传开,知道的人不多,你需尽快做个决断。你既还未在儒门完成正式拜师之礼,莫若就此退出,一心投入我道教门下。”
她对公孙易颇为赏识,故而希望他能脱离天圣书院,而不是二选其一。
公孙易拱手,言辞恳切道:
“虽在天圣书院未行拜师大礼,但我既已应下傅博文师兄,便不能食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背信弃义之事,我断不会做。若我真这么做了,师叔想必也会看轻我。正如我入了道教,除非师父将我逐出门墙,否则我定不会主动离开。还望师叔体谅。至于我身兼两派之事,在我看来并无冲突。儒道两门学术皆有可完善之处,我愿尽己所能,略作补益。虽力量微薄,但聚沙成塔,也算是对师门的一点回报。”
周道清上次听过公孙易对‘道’的见解,大为受益,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在之后和他接触的过程中,更是见识到了他的不凡。周道清原本也不是故步自封之人。
聆听公孙易这番言论,条理清晰且合乎情理,周道清心中暗自佩服。对其人品,她亦颇为赞赏,最终,只能默默点头,道:
“既然师兄与你都持此想法,我便不再多言。只是道易学宫与天圣书院向来不睦,若双方起了冲突,你当如何自处?”
这确实是个棘手问题。自公孙易胜过姬长星后,天圣书院弟子士气大振,将他奉为楷模,甚至视作对抗道易学宫的关键人物。若再有大型比试,公孙易无论站哪边都不妥。
对此,公孙易早有考量。师父他们师兄妹三人,虽是同宗,却分属不同分支。他定会坚定维护自己的师父;道清师叔对自己亦是有恩,不但在武功上给自己做过指导,而且还提供了这么幽静的环境供自己修行,同样也是一种恩情,所以白云观有事,自己也一样会帮。这两方和天圣书院并无太多交集,更无冲突。真正与天圣书院有矛盾的,仅道易学宫,且矛盾源于学术理念分歧。倘若双方因学术争端再起纷争,他定会尽力调和,但绝对不会帮助道易学宫。
公孙易将想法告知道清师叔,周道清虽不完全满意,却也只能无奈接受。
临走前,周道清通知公孙易,三天后前山大殿将举办传道大会,让他务必参加。这是公孙易上山数月来首次被安排前往前山,他欣然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