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还凝聚着数不清的汗水与心血,承载着无数人日日夜夜的拼搏奋斗!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付出与坚持,才得以让这条钢铁般坚固的道路横空出世,并将以其无与伦比的气势引领大周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修路的数十万民夫,来自天南地北,语言、习性各异,若管理不善,非但效率低下,更易滋生事端,甚至酿成民变。
督管民夫的总管赵铁柱将军,这位从北境尸山血雨中拼杀出来的昭武校尉,将他带兵的那一套铁血与怀柔并济的手段,完整地搬到了这绵延千里的工地上。
赵铁柱到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人员进行重新编组和整顿,也就是所谓的编伍。
这一次,他彻底抛弃了过去那种按照地域或者宗族来划分队伍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导致组织松散,难以有效地执行任务。
取而代之的是,赵铁柱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管理制度,那就是军队中的什伍制。
具体来说,这个制度将所有人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十个人,被称为一个火。
而每一个火都会设立一名火长,这个人一般都是身体素质比较好而且稍微有点威望的人来担任。
火长需要负责管理本火内的各种工具设备,记录大家的出勤情况,并维护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秩序。
然后呢,五个这样的火又会组成一支更大的团队,叫做队,总共有五十个人左右。
同样地,每个队也会配备一名队长,但与火长不同的是,队长的要求相对更高一些。他们最好能够认识文字并且懂得如何解读上级下达的工程指令。
另外,如果本身曾经当过乡勇或者小官吏那就更好了,因为这些经历可以让他们更容易地去监督施工质量以及处理队员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等问题。
每五个队伍组成一个“营”,每个营地大约有两百五十名成员。其中设立一名营正作为领导者,这个职位通常由赵铁柱亲自挑选出来的值得信赖的老士兵或者精明能干的官吏来担任。
这些营正被赋予了一定程度的奖励和惩罚权力,可以说是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关键层次。
在多个营地之上,还根据具体的路段划分出了更高级别的组织——“都”。每个“都”都由赵铁柱的直属副将来指挥领导。这样一来,整个工程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组织结构。
一旦编制确定下来,相应的号令也迅速得到了统一规范。
每天清晨的寅时左右,也就是凌晨四五点钟的时候,各个营地以及小队所在的地方都会准时响起一阵急促刺耳的梆子声响或是咚咚咚的鼓鸣之声。
听到声音后,全体民夫们必须要在指定好的时间段之内尽快完成集结动作,并抓紧时间享用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