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爆发(2 / 2)

果不其然,就在她平仓后的第3天凌晨,币价在小数点后几位象征性地再跳了一下,随即像被戳破的气球,以自由落体的速度断崖式暴跌。

从峰值到腰斩只用了47分钟,等李娜反应过来时,K线图已经成了一根深不见底的竖线,连带着整个交易对的流动性都瞬间枯竭。

“咚”的一声,李娜一屁股坐到了地板上。幸亏是在自己的公寓里,没人看见她这副样子,只是尾椎骨传来的钝痛让她龇牙咧嘴。

她就那么瘫坐着,盯着屏幕上那串骤然缩水的数字,脑子里嗡嗡作响——这就是没有涨跌幅限制、缺乏监管的加密货币市场,狂欢与崩盘往往只隔一个回车键。

足足三天,她才算从那种极致的刺激里缓过神;又对着交易记录和链上数据琢磨了一个星期,才彻底看清这盘棋的路数。

她入场时,这枚由私人机构发行的“空气币”刚完成创世区块,靠着“老钱家族背书”的噱头在小圈子里流通,单价低——这是资本撒网的第一步,用廉价筹码吸引第一批投机者。

后来的暴涨,是因为放出的一则和某个大国合作的消息。

不过是做市商在去中心化交易所里用自有资金拉盘,制造虚假繁荣。等价格飙到五位数,社交媒体上开始充斥“百倍币神话”时,一群抱着“再不买就晚了”心态的散户(也就是圈内说的“韭菜”)蜂拥而入,他们盯着不断刷新的高点,把“止盈”抛到脑后,总觉得还能再涨一轮——这正是庄家最想看到的“接盘”时刻。

李娜后脖颈直冒冷汗:自己不也差点成了被收割的一员?若不是从底价抄手的,后来没再敢等着再涨!就抛掉了。

要知道,这类没有实际应用场景的虚拟货币,本质上就是**的变种,用新投资者的钱支付旧投资者的“收益”,一旦没有新资金入场,崩盘只是瞬间的事。

她颤抖着手点开加密货币论坛,果然已经炸开了锅。“爆仓”“归零”的哀嚎刷屏,甚至有匿名用户说,有人加了100倍杠杆做空,结果在暴跌中穿仓,直接亏破产。更触目惊心的是外媒推送的新闻:硅谷一位工程师因杠杆爆仓,从办公楼一跃而下——这就是虚拟货,狂欢的尽头往往连着深渊。

“我的个天……”李娜捂着嘴,倒吸一口凉气。

但震撼过后,账户余额里那个清晰的数字——20.1亿米元,像一道强光刺破了阴霾。傅时英帮她通过离岸公司完成了资金结算,把加密货币兑换成稳定币后转入了瑞士银行账户,完美避开了资本利得税的枷锁。

她终于实现了真正的财富自由。往后不用再为科研经费发愁,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可以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研究那些“无用却有趣”的课题,完完全全按自己的意志活一次。

手机铃声响起,是傅时英的电话:“娜娜,恭喜。我刚让助理查了链上记录,你抛的时间卡得太准了——再晚三分钟,流动性池就被掏空了。”

李娜忍不住嘿嘿笑出声,声音里带着劫后余生的雀跃:“嘿嘿,我也觉得自己这回够机灵。”

挂了电话,她看着窗外的阳光,忽然想起圈内人常说的一句话:“加密货币的利润,都是用别人的恐慌换来的。”一个亿和二十亿的区别,或许就在于——前者能让人安心生活,后者却能让你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