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一死一治愈(1 / 2)

最终,在与那位大佬签订了一份极其严密的合同后,亚兴方面才松了口——说白了,合同里白纸黑字写着,一旦出现任何意外,亚兴概不负责。毕竟,第一波临床实验都还没结束,药物可能存在的各种副作用根本没完全测出来。

可那位大佬毫不在乎,他已经等不起了。为了一个活着的可能,他愿意掏出20亿欧元。这就是有钱的好处,是资本赋予的底气——只要钱够多,真的能为生命争取到喘息的机会。

必须承认,这款初步研制的药方副作用不少:它会让患者急剧消瘦,身体承受不小的负担,但好在不会加剧病痛的折磨。而最关键的是,它确实把那位大佬的命保住了——如今他各项体征的检测数据都趋于良好,再支撑个三五年完全不成问题。

三五年后,科技只会更加发达,新药的迭代或许能带来更大希望,更何况这款药还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试验。

消息传开后,又有三名富豪循着门路找上门来,同样选择斥巨资购买药物。他们的财力之雄厚,可见一斑。

其中有一位已是88岁高龄,对抗这种癌症已有十五年。若不是家底殷实,他恐怕早已不在人世。尽管对他这个年纪来说,使用新药的风险极高,治愈概率可能只有千分之一,但他仍愿意赌一把——毕竟,谁不想活下去呢?

这便是自己手握财富且头脑清明的好处:即便儿女心疼这笔巨款,也根本无法动摇他的决定。

可惜的是,那位88岁高龄的富豪,在注射第三针时没能撑过去,溘然长逝。

这结局或许早有预兆——毕竟新药的初步治愈率仅有两成,而对一位年近九旬、与癌症缠斗十五年的老人来说,身体早已是强弩之末。

但让人意外的是,他的子女得知消息后,只是沉默着接受了现实,没有一句指责,更没有上演撒泼打滚的医闹戏码。

这种克制,或许正是阶层赋予的体面——他们比谁都清楚,这场交易从一开始就是与命运的对赌,愿赌服输是基本的规矩。

与这位老人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49岁富豪的转机。

他同样经历了药物带来的剧烈反应,身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下去,颧骨凸起,眼窝深陷,一度让人觉得他撑不过临床观察期。

可就在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时,最新的检测报告却带来了惊雷般的消息——他体内的癌细胞竟奇迹般地消失了,各项指标趋向正常,达到了临床痊愈的标准!

这个结果像一颗投入深海的炸弹,瞬间在隐秘的圈层里掀起滔天巨浪。

尽管消息还处于严格保密阶段,但丁元英团队内部、参与临床试验的机构,以及那些通过特殊渠道窥探消息的顶层人物,都已暗流涌动。

有人连夜调集资金,有人动用关系试图插队,更有甚者直接把电话打到了丁元英的私人号码上,语气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急切。

要知道,在某些资本的隐秘算计里,“绝症”本身就是一门源源不断的生意——从化疗药物到靶向治疗,从住院护理到临终关怀,每一个环节都能榨取巨额利润。

若是小细胞癌真的能被彻底治愈,意味着这条产业链将被拦腰斩断。可即便如此,当“痊愈”二字真切地出现时,那些手握资源的人,眼里最先燃起的仍是对生的渴望。

毕竟,资本可以算计利益,却算不过对死亡的恐惧。对任何一个身处局中的人来说,能活着看到明天的太阳,远比守住那点产业要重要得多。

丁元英站在实验室的监控屏幕前,看着那位痊愈富豪的复查影像,指尖在桌沿轻轻滑动。

他知道,这个消息捂不了太久,接下来的风浪只会更烈。但他并不担心——陈美玲的研究还在推进,药物的迭代从未停止,而人类对生命的执着,本就该比任何算计都更有力量。

凭借这项突破性成果,陈美玲毫无阻碍地加入了美国国籍。她在富人区全款购置了一套600平米的房产,从此定居于此,再未踏足故土。

对她而言,这片新的土地或许不仅意味着优渥的生活,更象征着与过去那段布满荆棘的人生彻底切割。只是那份决绝背后,藏着多少无法言说的复杂心绪,就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对于陈美玲的决定,所有人都选择了尊重与理解,没有半句道德绑架的苛责,也没有一丝一毫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