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在抗日卖军火 > 第1019章 对日本人的兵工厂下手(一)

第1019章 对日本人的兵工厂下手(一)(2 / 2)

这座采用株式会社经营模式的制造所,鼎盛时期拥有数千部生产机器(其中大型机床 320 台、自动化生产线 45 条),职员 1200 人,工人数量更是达到数万人规模,其产能还具备较强弹性 ——1945 年初,为应对美军可能的登陆,该厂临时将手榴弹月产量提升至 1.5 万枚,同时紧急生产简易炸药包 2 万余个。

除了仁川、平壤的核心兵工厂外,日本还在朝鲜半岛的元山等地设立了多个分厂和监督班,形成覆盖全半岛的军工生产网络,这些中小型设施虽产能不及核心工厂,但也承担着关键的配套生产任务,成为整体产能的重要补充。

元山分厂以生产军用刀具和枪械配件为主,每月可制造刺刀 3000 把、步枪扳机组件 500 套,1937-1945 年累计生产刺刀约 25 万把,其中 80% 供应给驻朝日军;。

咸兴分厂则专注于弹药包装与简易维修,每月可完成 100 万发子弹的防潮包装,同时维修受损步枪 1000 支,极大提升了武器的周转效率。

此外,分散在釜山、大邱等地的监督班,还负责协调当地小型作坊为兵工厂生产木材配件(如枪托、手榴弹柄),仅 1943 年就收购各类木材配件 8 万套,间接保障了核心工厂的组装产能。

从整体运作来看,这些兵工厂的产能与产量提升,完全建立在对朝鲜人民的残酷剥削之上。据史料记载,仅仁川富平的造兵厂就强征了 1 万多名朝鲜劳工,他们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忍饥挨饿,每天工作 14-16 小时,支撑着高强度的产能输出。

1941 年该厂冲刺步枪月产能 2500 支时,劳工日均加工零件数量较平时增加 30%,却仅能获得勉强果腹的口粮。

工厂掠夺的资源不仅包括金属制品,还涵盖当地的煤炭(年均消耗朝鲜煤矿产煤 8 万吨)、铁矿(1.5 万吨)等战略物资,通过 “资源开采 — 本地冶炼 — 武器制造” 的短途产业链,最大限度降低了运输成本,使得产能得以高效释放。

而这些惊人产量背后,是无数朝鲜劳工的血泪:1939-1945 年间,仅平壤制造所就有超 2000 名劳工因劳累过度、营养不良或工伤事故失去生命,其中 1944 年炼钢厂熔炉爆炸事故,就导致 58 名劳工当场死亡,成为日本殖民统治下军工生产的残酷缩影。

感谢 爱吃腐乳猪蹄的滕子君赠送的大神认证。

感谢 爱吃腐乳猪蹄的滕子君赠送的爆更撒花。

感谢 爱吃腐乳猪蹄的滕子君赠送的爆更撒花。

感谢 飞行中的波音737、鸡血石的唐明皇、北门木、用户名、学海、黑石殿的欧阳天佑、15英寸、爱吃枣花馒头的莫师兄、元聊时看书、爱吃美添白的莫天尺、爱吃龙滨酒的陈董、自私自利的鹭原左京、潘林福 送出的礼物!

最近排名掉的有点厉害,请大家方便的时候顺便用你们发财的手点点催更和用爱发电。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