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论及“庙堂诸公”时,他措辞较为含蓄,仅以“或有汲汲于虚名而轻实务者”一笔带过。
同考官沉吟片刻,朱笔在卷首画圈,批语:
“见解独到,切中时务,文风质实。然于‘道’之本源阐发稍弱,略显市侩。”
但碍于角度特别,加之逻辑自洽且真实有效,这份卷子同样被贴上蓝签,归入荐卷。
戴高歌在当今享誉盛名的举子中是年纪小的一批,其只比江停大一岁而已。
为人与其名字一样,一路高歌猛进,声名远扬。
他的卷子恰巧落在一位偏好文采风流、玄理思辨的同考官案头。
戴高歌的策论《“道”在人心,助缘感应》充满了才子气息与道家玄思。
开篇便以磅礴气势描绘天地运行、人心向背的宏大图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蕴其中,人心感之,如磁石引针,沛然莫御。”
他将“得道多助”阐释为一种近乎天人感应的神秘力量,强调君主个人的德行修养达到极致,自然能感召天地万物与人心归附。
文章大量引用《易经》、《道德经》,辞藻华丽,想象瑰丽,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张力。
但对于如何具体施政、解决现实问题,则着墨甚少,显得有些空泛。
同考官遗憾其未给出有用的举措,但又欣赏其文采与气象,犹豫再三朱笔画圈,批语:
“汪洋恣肆,思接千古,文采斐然,得老庄之逸气。然于实务稍疏。” 贴上蓝签。
司徒荣被的文章被分到了一位老学究手中。
司徒荣这次发挥并不好,其文章《“道”即纲常,“助”在礼序》四平八稳。
他开宗明义:“道者,三纲五常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五者天下之达道。”
通篇强调维护等级秩序、恪守伦理规范是“得道”的根本,而“多助”则是这种秩序稳固运行的自然结果。
他严厉批判了任何逾越礼制的行为,认为那是“失道”的根源。
文章引经据典,论证严密,但观点保守陈旧,缺乏新意,十分符合守旧派的理念。
同考官虽觉无甚出彩,但也挑不出大错,尤其符合主流意识形态,遂画圈荐卷,批语:
“恪守正道,立论纯正,深得理学精髓。中正平和。” 贴上蓝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