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得是官家呀!
我们还想着在帝王之术这方面督促太子长进,可官家却已经直接在道的层面上一招定乾坤了。
大宋现在已经成功度过了乱世,肉眼可见的未来里,需要的乃是守成之君。
对于守成之君来说,不要瞎折腾,不要盲目的证明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想到这里之后,三人心里顿时大定。
对于太子的教育,心里也没那么着急了。
但不急归不急,面对如此听话的太子,谁能忍住不好为人师呢?
于是,赵鼎便再次问道:
“那殿下可知,臣为何想要让士子们移民?”
他这话问完了之后,太子的一双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半天之后才回道:
“赵相,这是不是就是您讲课时候讲到的因势利导?”
这个答案一出,赵鼎顿时得意的瞅了一眼胡铨和高软软。
“殿下英明!
这正是因势利导!
无论西域还是草原,汉唐之时都曾被纳入我华夏版图。
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百姓,也两度因此而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
可这些土地为何总是在华夏势弱之时便快速沦丧?”
“是因为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吗?”
听到这答案之后,赵鼎瞅了一眼胡铨。
然后,胡铨马上接过话回道:
“殿下,这当然是原因之一。
但更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因为距离太过遥远,治理的成本太高。
其二则是因为华夏百姓太少,而蛮夷太多,不足以改变其习性。”
“那这两个问题,我们现在有办法解决吗?”
“当然!
我们现在有了蒸汽车,转运物资的能力比之汉唐提升何止千倍。
有了更强的转运能力之后,两地的百姓便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交流的多了,民心便也就有了更多融合的机会。”
胡铨这么一解释,小太子瞬间眼前一亮。
“所以,我们现在要把士子们移民过去,便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融合机会吗?”
“太子英明!”
“可是,史书上的移民,不都是移普通的百姓嘛。
这一次为何要把士子们移过去?”
“因为士子们的学识,能更直接的让那些蛮夷感受到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且,士子家中大多有一定家资。
如果他们愿意携家带口的过去,便更容易开办起各类的工坊。
总之,他们过去之后,无论从政、从文还是从商,都更容易把蛮夷们组织起来。
但那些地方相对于中原来说,毕竟属于苦寒之地。
虽然不乏有志存高远的学子,但更多人还是会更倾向于中原这片膏腴之地。
这也是那些地方,自古以来人才凋零的原因。
但这一次,却是我们的一个机会。”
“什么机会?”
“眼下,士子西行蔚然成风!
但其中能文能武的毕竟还是少数。
哪怕官家开了恩旨,但最终真正能够进入元帅帐下的,恐怕还是凤毛麟角。
如果让绝对部分西行的士子遗憾而归,不仅可能留下隐患,还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这些人有足够的学识,也已经亲眼见识过了以前只能在唐诗中看到的辽阔与壮美。
如果我们能趁着这次机会,为他们在那么从政、从文、从商创造出足够优厚的条件,必然会有一部分士子顺势留在那里。
以目前士子们高昂的士气,此次西行之人,最终恐怕不会低于百万。
哪怕只能留下一成,也将彻底解决那些地方人才凋零的问题。
有了这些人才之后,无论是哪里的土地,只要占领之后,都能快速成为我们安稳的大后方。
有了安稳的后方之后,也能解了官家和元帅的后顾之忧。
他们没了后顾之忧之后,也能早日得胜还朝。
殿下、娘娘,你们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