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惊怒(2 / 2)

当他终于冲到御书房外时,门口的侍卫们如临大敌,纷纷拔剑出鞘,拦住了他的去路。然而,徐明远此时心急如焚,根本无暇顾及这些,他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大声喊道:“臣徐明远有要事禀报陛下,快快让开!”

侍卫们见他如此慌张,虽然心中有些疑虑,但还是不敢怠慢,赶紧让开了道路。徐明远顾不上整理自己的官服,跌跌撞撞地冲进了殿内,“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颤声说道:“臣徐明远叩见陛下!”

言文帝端坐在龙椅上,居高临下地看着这个三朝老臣,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仿佛能透过徐明远的外表看到他内心的想法。沉默片刻后,言文帝开口问道:“审出结果了?”

徐明远连忙从袖中掏出一卷竹简,双手高高举起,呈给皇帝陛下。然而,他的手却在微微颤抖着,似乎这卷竹简有着千斤之重。“是!”他定了定神,回答道,“据两名活口招供,此次行刺乃齐国细作所为。他们勾结江湖悍匪,意图趁我朝储君更替之际……”说到这里,徐明远突然咽了咽唾沫,脸上露出一丝恐惧,“浑水摸鱼,颠覆大秦社稷。”

他的话音落下,整个大殿内顿时变得死寂如坟,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言文帝接过竹简,缓缓展开,烛光在他的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阴影,使得他的表情看起来有些阴晴不定。

齐国与大秦对峙已有百年之久,两国之间的边境冲突从未间断。此番行刺事件,若真如徐明远所言,是齐国细作所为,倒也说得通。然而,如此惊天大案,竟然只靠两个小喽啰的口供就定了罪,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隐情呢?言文帝的眉头紧紧皱起,心中的疑虑越来越深。

"齐国..."言文帝突然将竹简狠狠掷在地上,"当真以为朕是三岁孩童?"他猛地转身,龙目死死盯着安德公公,"你觉得,齐国细作可有这般能耐?"

老太监从容叩首:"陛下圣明。齐国虽狼子野心,但此事蹊跷之处颇多。一来,刺客所用玄铁兵器非寻常匪类可得;二来,朱雀大街守卫森严,若没有内应,怎会让刺客轻易近身?"

阎文帝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传朕旨意,着锦衣卫彻查齐国在京据点,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他转向徐明远,"徐卿,你亲自督办此案,务必揪出所有同党。"

"臣遵旨!"徐明远重重叩首,额角在青砖上磕出闷响。

待朝臣退去,御书房重归寂静。言文帝瘫坐在龙椅上,疲惫地揉着太阳穴。

安德公公无声无息地呈上一盏新茶,茶汤在白玉盏中泛起涟漪:"陛下可要传太医令,为太子殿下送去秘制金疮药?"

"送。"言文帝端起茶盏,却没有饮下,"将朕私库里的千年人参也一并送去,务必让泽儿早日康复。"他望着窗外沉沉夜色,声音里难得透出几分苍老。

老太监心领神会,躬身退下。殿外忽然起了风,卷着几片碎瓷叮叮当当撞在廊柱上,仿佛是这场风波的前奏。

言文帝望着满地狼藉,忽然想起太子幼时骑在他肩头的模样,胸口泛起一阵钝痛——他宁可相信是外敌犯境,也不愿承认,这场血案的根源,或许就藏在他最亲近的骨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