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254章 疏食瓜祭间,藏着生命的敬畏

第254章 疏食瓜祭间,藏着生命的敬畏(1 / 2)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论语?乡党》中的这句箴言,如同被时光打磨得温润如玉的器物,静静躺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里。两千多年来,它没有因朝代更迭而褪色,也没有因岁月流转而黯淡,反而在不同时代的生活土壤中,生长出各具特色的精神枝芽。当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停下脚步,重新品读这句话,会发现它所蕴含的不仅是古人对饮食的态度,更是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文化的深度敬畏。这种敬畏,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是藏在一粥一饭、一瓜一果里的生活哲学,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文化密码,在代代相传中,指引着人们如何与自然相处、与生活对话、与生命共鸣。

一、记忆里的烟火气:外婆的餐桌与 “瓜祭” 的传承

我的童年记忆,大多与乡下外婆家的厨房和庭院有关。那是一座青砖黛瓦的老房子,黛瓦上偶尔还会落着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为寂静的院子添了几分生机。院子中央,种着一棵粗壮的柿子树,树干上布满了岁月的纹路,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护着这个家。树下放着一张青石板桌,石板表面被常年的摩挲磨得光滑,边缘却还保留着自然的粗糙感,旁边是外婆开垦的小菜园,用竹篱笆围着,篱笆上还爬着几株牵牛花,红的、紫的,开得热闹。

每当晨雾还未散尽,天地间还笼罩着一层朦胧的白纱时,外婆就会提着那只边缘有些磨损的竹篮,踩着沾着露水的泥土走进菜园。泥土的清香混着露水的湿润,扑面而来,让人瞬间清醒。她的动作很慢,却格外认真,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 掐青菜要避开菜心,留着让它继续生长,仿佛在与蔬菜进行一场温柔的约定;拔萝卜要顺着根部轻轻用力,手指小心翼翼地扒开周围的泥土,避免折断须根,那细致的模样,像是在呵护一件珍贵的宝物;摘豆角要一根一根仔细挑选,只留下饱满鲜嫩的,对于那些干瘪、有虫眼的,她会轻轻捏掉,嘴里还念叨着:“可惜了,下次要好好照看。”

回到厨房,厨房是土坯墙,墙上挂着几串干辣椒和玉米,阳光透过小窗户照进来,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会把蔬菜放在竹筐里,用井水洗上三遍,井水冰凉,洗过的蔬菜带着一丝清爽的凉意,直到每一片叶子都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泥土。洗好的蔬菜码在案板上,青的、绿的、红的,像一幅色彩鲜艳的画。

那时的日子过得很慢,慢到可以清晰地听见阳光洒在院子里的声音,三餐是生活里最重要的节点,每一顿饭都像是一场小小的庆典。早饭通常是玉米粥配咸菜,玉米粥是外婆用自家种的玉米磨成粉熬的,熬好后盛在粗瓷碗里,冒着热气,散发着浓郁的玉米清香;咸菜是外婆自己腌的,萝卜干、芥菜丝,脆爽可口,配着玉米粥,简单却暖心。午饭是红薯饭加清炒时蔬,红薯是从地窖里拿出来的,带着泥土的气息,蒸好后软糯香甜,咬一口,满满的幸福感;清炒时蔬是菜园里刚摘的,简单翻炒几下,保留着蔬菜最原始的味道。晚饭则简单些,有时是小米粥,有时是南瓜汤,小米粥熬得黏黏的,南瓜汤甜丝丝的,喝上一碗,浑身都暖和。

即便如此,外婆对待每一餐都毫不马虎。熬玉米粥时,她会守在灶台边,灶台是土灶,烧的是柴火,火苗跳动着,映着外婆的脸庞。她用长柄勺子不停地搅拌,勺子与锅底碰撞,发出 “哗啦哗啦” 的声音,防止糊底,直到粥熬得浓稠绵密,用勺子舀起来,能拉出细细的丝,才肯关火;炒青菜时,她会先把铁锅烧得通红,再倒入少量菜籽油,菜籽油是自家榨的,带着独特的香气,等油冒烟了,才把青菜放进去,“刺啦” 一声,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她快速翻炒几下,手腕灵活地转动,让每一片青菜都均匀受热,撒上一点盐,盐是粗盐,颗粒分明,起锅时还要滴几滴香油,香油的香气让简单的青菜也变得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最让我难忘的,是外婆吃瓜果时的 “仪式”。每年夏天,菜园里的西瓜成熟了,藤蔓上挂满了圆滚滚的西瓜,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皮球。外婆会挑一个纹路清晰、敲起来声音清脆的西瓜,她的手在西瓜上轻轻拍打,“咚咚咚” 的声音,像是在与西瓜对话,确认它是否成熟。然后她抱着西瓜,脚步缓慢地走回院子里。她不会立刻切开,而是先在青石板桌上铺一块干净的粗布,粗布是用自家织的棉布做的,洗得发白,却格外干净,把西瓜放在上面,然后从厨房里拿出一把小刀,小刀是黄铜柄的,刀刃锋利,她先切下一小块西瓜皮,西瓜皮翠绿,带着红色的果肉,放在石板桌的一角,嘴里轻声念叨:“土地爷,谢谢您滋养,让瓜儿长得这么甜。” 声音很轻,却充满了虔诚,仿佛在与土地神进行一场私密的对话。

接着,她会把西瓜切成均匀的小块,每一块都大小适中,方便拿取。她先给家里的老人递一块,老人接过西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再给我们这些孩子分,我们接过西瓜,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美的汁水在嘴里流淌,冰凉解渴,暑气瞬间消散;最后自己才拿起一块慢慢吃,她吃得很慢,细细品味着西瓜的香甜,眼神里满是满足。

吃柿子也是如此,秋天柿子熟了,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好看极了。外婆会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梯子,手里拿着竹篮,把柿子一个一个摘下来,生怕碰坏了。摘下来的柿子放在竹篮里,晾在院子里的绳子上,等柿子变软了,才拿出来吃。每次吃之前,她都会切下一小块,放在石板桌上,对着院子里的土地鞠躬,腰弯得很低,态度恭敬,嘴里依旧是那句熟悉的话:“感谢土地,感谢老天。”

小时候的我,总是觉得外婆太 “啰嗦”,不明白为什么吃个瓜果还要这么麻烦,觉得这是多余的步骤。直到后来在课本里读到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老师在讲台上详细讲解这句话的含义,我才恍然大悟,外婆的那些举动,不就是古人所说的 “瓜祭” 吗?她没有读过多少书,不知道《论语》里的句子,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她用最朴素的行动,把对自然的感恩、对食物的敬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这种传承,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了血脉,刻进了骨子里,成为家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后来我长大了,离开乡下,去城市里读书、工作。城市里的生活节奏很快,快到让人喘不过气,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喧嚣不断。超市里的瓜果一年四季都有,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外卖平台上的美食随时可以点,手指轻轻一点,不到半个小时,热气腾腾的饭菜就送到了家门口。我渐渐淡忘了外婆的 “瓜祭”,也渐渐失去了对食物的敬畏。我开始随意对待每一餐,有时为了赶时间,在路上随便买个包子就解决了;有时觉得饭菜不合口味,吃几口就扔掉。

直到有一次,我因为工作忙,加班到很晚,回到家后,点了一份外卖,是一份红烧肉盖饭。吃了几口,觉得红烧肉太油腻,米饭也有些生硬,就随手扔进了垃圾桶。母亲正好来我家看望我,看到了这一幕,她没有骂我,只是叹了口气说:“你外婆要是还在,肯定会骂你的。她一辈子都舍不得浪费一粒粮食,你倒好,这么好的饭菜说扔就扔。” 母亲的话像一记警钟,在我耳边响起,让我瞬间想起了外婆,想起了她在灶台边忙碌的身影,想起了她在青石板桌上放瓜果的样子,想起了她常说的 “粮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那一刻,我才明白,外婆的 “瓜祭” 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 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简单还是丰盛,都要珍惜每一份食物,尊重每一份付出,因为每一份食物背后,都藏着无数人的努力和自然的馈赠。

二、历史长河中的饮食敬畏:从古人到今人的文化传承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孔子的这句话,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古人对饮食的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主要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农业生产,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种植庄稼全靠人力、畜力,还要看天吃饭,遇到自然灾害,就可能颗粒无收。因此,食物来之不易,人们深知 “粒粒皆辛苦” 的道理,对食物有着天然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不仅体现在日常饮食中,还融入了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成为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周代,饮食礼仪已经非常完善,成为 “礼”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各个阶层的饮食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体现了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周礼》中记载,周天子的饮食有严格的规定,从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方法,到餐具的使用、用餐的流程,都有详细的要求。食材的选择上,周天子食用的粮食必须是上等的,肉类必须是新鲜的,水果必须是成熟的;烹饪的方法上,有专人负责,根据不同的食材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力求达到最好的口感和营养;餐具的使用上,周天子使用的餐具是青铜制成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用餐的流程上,有严格的先后顺序,要先祭祀祖先,再请宾客用餐,最后自己才用餐。

即便是普通百姓,也有着自己的饮食礼仪,这些礼仪虽然没有周天子的那么繁琐,却也体现了对食物和他人的尊重。比如,吃饭时要 “食不言,寝不语”,这是为了保证用餐时的专注,更好地品味食物的味道,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不打扰他人用餐;要双手端碗,这是对食物的尊重,也是一种礼貌的表现;要尊敬长辈,吃饭时要先请长辈动筷,给长辈盛饭、夹菜,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要珍惜粮食,不随意浪费,吃多少盛多少,剩下的饭菜要妥善保存,留到下一餐再吃。这些礼仪,看似繁琐,实则是对食物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对生活的尊重,是古人生活智慧的体现。

“瓜祭” 作为饮食礼仪的一部分,在古代社会非常普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会进行 “瓜祭”。所谓 “瓜祭”,就是在吃瓜果之前,先切下一小块,祭祀土地神和谷神,感谢他们的滋养。土地神掌管着土地,谷神掌管着谷物,是古人心中重要的神灵,人们认为,是土地神和谷神的保佑,才能让庄稼丰收,才能有充足的食物。这种仪式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提醒人们,食物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因此,人们在享受食物的同时,也要心怀感恩,敬畏自然,不能随意浪费食物,不能破坏自然环境。

除了 “瓜祭”,古人还有很多与饮食相关的礼仪和习俗,都体现了对食物的敬畏。比如,祭祀祖先时,要准备丰盛的食物,摆放整齐,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根据祖先的喜好和祭祀的规模来准备。摆放食物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先摆放主食,再摆放副食,最后摆放水果和点心。祭祀时,要点燃香烛,跪拜祖先,嘴里念着祈祷的话语,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通过祭祀祖先,人们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思念,也传承了对食物的敬畏之心。

过年时要吃饺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象征着财富,同时也寓意着团圆和吉祥。包饺子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分工合作,有的和面,有的擀皮,有的包馅,欢声笑语不断,营造出温馨团圆的氛围。饺子里还会包上硬币,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好运连连。吃饺子时,要一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分享着新年的喜悦,也感受着食物带来的幸福。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他投江自尽后,百姓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往江里扔粽子。后来,端午节吃粽子就成为了一种习俗。粽子的种类很多,有甜粽、咸粽、肉粽等,不同地区的粽子有着不同的特色。包粽子时,要用芦苇叶或竹叶包裹糯米,再加上各种馅料,煮熟后,粽子散发着淡淡的叶子清香和糯米的香甜,让人回味无穷。吃粽子时,人们不仅纪念了屈原,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了对食物的敬畏之心。

这些礼仪和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对食物的敬畏之心。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食物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却渐渐淡化。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的便捷和口感,却忽视了食物背后的意义。

比如,很多人吃饭时喜欢边吃边看手机,手机屏幕的光亮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无法专注于食物,感受不到食物的味道,也无法与家人朋友进行交流,失去了用餐的意义;有些人点餐时不考虑自己的食量,受到商家促销活动的影响,或者为了面子,点了很多菜,吃不完就随意丢弃,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浪费的食物背后,是农民辛勤的劳动和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有些人追求新奇的食物,不惜破坏自然环境,捕杀野生动物,比如吃穿山甲、果子狸等,这些行为不仅危害了野生动物的生命,也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比如新冠疫情的爆发,就与食用野生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是对食物的不尊重,更是对自然的不敬畏,对生命的不尊重。其实,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食物始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我们应该像古人一样,保持对食物的敬畏之心,珍惜每一份食物,尊重每一份付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让中华文化中的饮食礼仪和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敬畏之心的多样表达

中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文化,这也造就了不同地域独特的饮食文化。但无论在哪个地方,对食物的敬畏之心都是相通的,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每一种表达方式都承载着当地人民对自然的感恩、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

在东北农村,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东北人豪爽、热情的性格,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饮食文化。每到秋收时节,田野里一片金黄,玉米、高粱、大豆等庄稼成熟了,农民们忙碌地收割着庄稼,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此时,他们都会举行 “祭仓神” 的仪式,仓神是掌管粮仓的神灵,农民们认为,仓神的保佑能让粮食得到妥善的储存,不会受潮、发霉,也不会被老鼠等害虫破坏。

他们会在粮仓里摆放水果、点心等食物,水果通常是苹果、梨等,象征着平安、顺利;点心是自家做的饼干、糖果等,代表着甜蜜的生活。然后点燃香烛,香烛的烟雾袅袅升起,弥漫在粮仓里,农民们对着粮仓磕头,磕三个响头,态度恭敬,嘴里念着:“仓神爷爷,谢谢您保佑我们今年粮食丰收,希望您继续保佑我们的粮食平安储存,明年还有好收成。” 这种仪式虽然简单,却体现了农民对粮食的重视和敬畏,也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在东北人的餐桌上,也有着很多与饮食相关的习俗,这些习俗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比如,吃饭时要先给长辈盛饭,盛饭时要把碗盛满,不能只盛半碗,这是对长辈的尊重,也是对粮食的珍惜;要等长辈动筷后才能开始吃,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先吃,这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能浪费粮食,吃多少盛多少,剩下的饭菜要放在冰箱里,留到下一餐再吃,东北人常说:“浪费粮食就是败家子,要遭天谴的”;不能用筷子敲碗,因为在古代,只有乞丐才会用筷子敲碗乞讨,用筷子敲碗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行为,会让人觉得没教养;吃饭时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上,因为这像给死人上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这些习俗虽然看似琐碎,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东北人对食物的敬畏之心,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对粮食的珍惜和对他人的尊重。

江南水乡,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江南人温婉、细腻的性格,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江南人对饮食的敬畏,更多体现在对食材新鲜度的极致追求和对烹饪技艺的精益求精上。

在江南,清晨的菜市场总是格外热闹,菜农们挑着装满新鲜蔬菜的担子,渔民们提着刚从河里捕捞上来的鱼虾,早早地来到市场上售卖。江南人买菜有个习惯,喜欢挑最新鲜的食材,蔬菜要选带着露水、叶片翠绿的,鱼虾要选活蹦乱跳、眼神明亮的。他们认为,只有新鲜的食材,才能做出最鲜美的味道,也才能不辜负自然的馈赠。

就拿江南人最爱的螃蟹来说,每到秋天,螃蟹成熟的季节,江南人就会忙着选购螃蟹。他们选螃蟹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要看螃蟹的外壳是否坚硬、颜色是否鲜亮,要掂螃蟹的重量是否够重,要捏螃蟹的腿部是否有力。选好螃蟹后,他们会用绳子把螃蟹捆起来,带回家后,不是立刻烹饪,而是先把螃蟹放在清水里养上一段时间,让螃蟹吐出肚子里的泥沙,这样烹饪出来的螃蟹才会更加鲜美。

烹饪螃蟹时,江南人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他们通常会采用清蒸的方式,因为清蒸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螃蟹的原汁原味。蒸螃蟹时,要在锅底放一些姜片和葱段,用来去除螃蟹的腥味;要控制好火候和时间,火候太大,螃蟹会蒸老,口感变差,火候太小,螃蟹蒸不熟,会有细菌;时间太长,螃蟹的肉会变得松散,时间太短,螃蟹没熟透,不能食用。蒸好的螃蟹,揭开蟹壳,金黄的蟹黄和雪白的蟹肉映入眼帘,让人垂涎欲滴,蘸上一点用醋、姜末和白糖调成的蘸料,味道鲜美无比。

江南人对饮食的敬畏,还体现在对时令食材的重视上。他们认为,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时令食材,这些食材是大自然根据季节变化精心孕育的,有着最丰富的营养和最独特的味道。因此,江南人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饮食,春天吃春笋、荠菜,夏天吃莲藕、菱角,秋天吃螃蟹、橘子,冬天吃萝卜、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