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中的这段记载,寥寥数语,却将孔子在危难之际的从容与坚定刻画得淋漓尽致。每当重温这段文字,仿佛能穿越千年时光,看到那个身处困境却依然心怀 “斯文” 的老者,在匡地的暮色中,用言语点燃信念的火种,也为后世留下了关于文化传承与使命担当的深刻思考。
一、子畏于匡:危难中的文化宣言
(一)事件溯源:匡地之困的来龙去脉
要真正理解孔子在匡地的言行,首先需回溯 “子畏于匡” 事件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孔子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 “克己复礼” 的理想,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却屡屡遭遇困境,“畏于匡” 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次。
关于 “子畏于匡” 的缘由,史料记载略有差异,但核心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孔子与阳虎容貌相似。阳虎曾是鲁国季氏的家臣,凭借权势专断鲁国国政,甚至曾率军侵犯匡地,给匡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孔子师徒途经匡地时,匡人因孔子与阳虎容貌相近,误以为是阳虎重返,于是将他们围困起来,欲报昔日之仇。其二,孔子师徒在匡地曾考察当地古迹,让弟子演练礼仪。这一行为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被匡人误解为别有用心,进一步加剧了匡人的警惕与敌意,使得围困局面愈发紧张。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师徒在匡地被围困了整整五天。期间,弟子们都感到惶恐不安,甚至有人心生畏惧,担心无法脱身。而孔子却始终保持着镇定,不仅没有慌乱,反而向弟子们阐述自己对 “斯文” 的坚守,留下了那段震撼人心的话语。这场看似因容貌误认引发的危难,实则成为了孔子展现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的重要契机。
(二)言语解读:字里行间的信念与底气
孔子在匡地所说的这番话,每一句都饱含深意,既是对弟子的安慰,更是对自身使命的坚定宣告。“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文王,即周文王姬昌,是西周时期着名的贤君,他不仅开创了周王朝的基业,更在文化上有所建树,奠定了西周礼乐文明的基础。在孔子心中,文王是 “斯文” 的象征,是礼乐文化的开创者与传承者。如今文王已逝,孔子自问 “文不在兹乎”,这里的 “兹” 指的正是他自己。在孔子看来,文王所开创的礼乐文化,并没有随着文王的离世而消亡,而是传承到了自己身上。这并非孔子的狂妄自大,而是他基于对自身使命的清醒认知所发出的呐喊。
在春秋时期,“斯文” 所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既包括西周以来形成的礼仪制度、道德规范,也包括典章文献、思想文化等。这些文化成果是夏商周三代积累的智慧结晶,是维系社会秩序、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然而,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斯文” 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 诸侯僭越礼制,大夫专权擅政,人们不再重视传统的道德规范,传统文献也面临着散佚的风险。孔子一生致力于传承和弘扬 “斯文”,他周游列国,不仅是为了推行政治主张,更是为了让 “斯文” 得以延续。因此,当身处匡地困境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 “斯文” 的存续,这正是他超越常人的胸襟与格局所在。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两句话更是将孔子的自信与从容推向了极致。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天” 并非具象的神灵,而是具有意志与规律的自然与社会法则的象征。他认为,“斯文” 的存续与否,取决于 “天” 的意志。如果 “天” 有意让 “斯文” 消亡,那么自己作为 “后死者”,就不可能接触到这些宝贵的文化成果,更谈不上传承与弘扬;反之,如果 “天” 无意让 “斯文” 消亡,那么即使匡人将自己围困,也无法阻止 “斯文” 的传承,匡人也不能对自己造成真正的伤害。
这番话看似带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实则是孔子对文化传承规律的深刻洞察。在他看来,“斯文” 作为三代积累的文化精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存续并非取决于某个人的意志,更不会因一时的危难而中断。而自己作为 “斯文” 的传承者,肩负着上天赋予的使命,这种使命让他在危难面前无所畏惧。他的自信,不是源于对个人能力的盲目崇拜,而是源于对 “斯文” 价值的坚定信念,源于对文化传承使命的深刻认同。
二、斯文在兹:孔子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
(一)文化自觉:对 “斯文” 价值的深刻认知
孔子对 “斯文” 的坚守,源于他对 “斯文” 价值的深刻认知,这种认知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在孔子看来,“斯文” 并非仅仅是历史文献的堆砌,或是繁琐礼仪的集合,而是蕴含着治国理政、修身养性、维系社会秩序的核心智慧。
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强调 “礼” 与 “乐” 的结合。“礼” 规定了社会各阶层的等级秩序、行为规范,从国家大典到日常交往,都有相应的礼仪制度,通过 “礼” 来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乐” 则注重情感的调和,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情感得到合理宣泄,从而达到 “和” 的境界。“礼” 与 “乐” 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西周时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然而,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礼崩乐坏” 成为社会的常态。诸侯不再遵守朝聘之礼,甚至公然僭用天子之礼;大夫专权,相互倾轧,传统的道德规范被抛诸脑后。孔子目睹这一景象,内心深感痛心。他认为,社会的混乱根源在于 “斯文” 的失落 —— 人们不再遵循传统的礼仪制度,不再坚守道德准则,导致人心涣散,秩序崩塌。因此,他将传承 “斯文” 视为己任,希望通过恢复礼乐文化,重建社会秩序,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孔子对 “斯文” 的认知,不仅停留在制度层面,更深入到精神层面。他认为,“斯文” 所蕴含的 “仁”“义”“礼”“智”“信” 等道德观念,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也是治国的基础。他通过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献,将 “斯文” 的精神内核提炼出来,并通过讲学授徒的方式,将这些思想传递给弟子,再由弟子传播到社会各个层面。在孔子看来,“斯文” 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钥匙,是指引人们走向美好生活的明灯。这种对 “斯文” 价值的深刻认知,成为他一生坚守使命的动力源泉。
(二)使命担当:以 “斯文” 传承为己任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是践行 “斯文” 传承使命的一生。从年轻时立志求学,到中年授徒讲学,再到晚年周游列国、整理文献,每一个阶段,他都在为 “斯文” 的传承与弘扬不懈努力。
孔子自幼勤奋好学,对古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可见,他在童年时期就对礼仪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为他日后传承 “斯文” 埋下了伏笔。成年后,孔子更是四处寻访名师,刻苦钻研古代文献,逐渐形成了自己对 “斯文” 的独特理解。
30 岁左右,孔子开始授徒讲学。在当时,教育主要由贵族垄断,平民子弟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孔子打破了这一传统,提出 “有教无类” 的主张,广收弟子,无论出身贵贱、贫富,只要愿意学习,他都悉心教导。他的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这些弟子来自不同的国家和阶层,成为传承 “斯文” 的重要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孔子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弟子的道德修养和文化认同,引导他们理解 “斯文” 的精神内涵,鼓励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践行 “斯文” 的理念。
55 岁时,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 “克己复礼” 的理想,孔子率领弟子开始周游列国。在长达十四年的周游过程中,他先后到访卫、陈、曹、宋、郑、蔡等国,向各国君主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希望能得到重用,从而有机会恢复礼乐制度。然而,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时代,各国君主更看重的是军事力量和实际利益,孔子的 “仁政”“礼治” 主张显得不合时宜,因此他屡屡碰壁,甚至多次陷入困境,“畏于匡” 便是其中之一。但即便如此,孔子也从未放弃对 “斯文” 的坚守。在周游途中,他依然不忘向弟子传授 “斯文” 之道,在危难时刻,更是用自己的言行向弟子证明 “斯文” 的力量。
晚年回到鲁国后,孔子虽然不再过问政事,但依然没有停止传承 “斯文” 的脚步。他集中精力整理古代文献,对《诗》《书》《礼》《乐》《易》《春秋》进行修订和编纂。其中,《春秋》一书,孔子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评价,暗含褒贬,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被后世称为 “春秋笔法”。这些文献的整理,不仅使三代以来的文化成果得以保存和流传,更为 “斯文” 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孔子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 “斯文在兹” 的誓言,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 “斯文” 传承的标志性人物。
三、穿越千年:“斯文在兹” 的当代回响
(一)文化传承:从历史到现实的接力
孔子在匡地所坚守的 “斯文”,历经千年传承,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无数仁人志士像孔子一样,肩负起传承 “斯文” 的使命,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贡献力量。
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等观点,进一步丰富了 “斯文” 的内涵,在战乱纷飞的时代,继续传播儒家文化,使 “斯文” 得以延续。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斯文” 所代表的礼乐文化、道德规范,成为维系封建王朝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此后,从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兴起,到唐宋时期的理学发展,再到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潮,每一个时代的学者都在继承 “斯文” 核心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使 “斯文” 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中华文化也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开始怀疑甚至否定传统文化,主张 “全盘西化”。但与此同时,也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 “斯文” 的价值,开始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在寻求变法图强的过程中,依然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孙中山先生提出的 “三民主义”,也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的 “仁爱”“大同” 等理念;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虽然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了批判,但也从未完全否定 “斯文” 的价值,而是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成为时代的主题,“斯文在兹” 的理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今天的 “斯文”,既包括孔子所传承的传统礼乐文化、道德规范,也包括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优秀文化成果,如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传承 “斯文”,不再仅仅是学者的责任,更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共同使命。从政府大力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到民间自发组织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从学校将传统文化纳入教育体系,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斯文” 的传承正在以多种形式在当代社会展开,形成了一场从历史到现实的文化接力。
(二)精神启示:在当下社会的价值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