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强调 “知命” 的同时,更注重 “尽人事”—— 在认识规律与局限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不将失败归咎于天命,不放弃努力。
《论语?宪问》中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君子在困境中能坚守道德与理想,小人在困境中则会放纵自己。孔子自己便是 “尽人事” 的典范: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历经艰险,如在陈国被困 “绝粮七日”,在卫国遭遇迫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推行仁政” 的理想,而是积极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思想,培养了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士,为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后世 “仁政” 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他的经历证明,“天命” 虽有局限,但个人的努力依然能产生深远影响。
(二)“罕言命” 的当代启示:敬畏规律,积极作为
在当代社会,一些人对 “命运” 存在两种极端认知:或过度迷信 “命运”,将人生的成败归咎于 “运气”“星座”“风水”,放弃努力,如一些年轻人不努力学习与工作,却寄希望于 “一夜暴富”“锦鲤附体”;或完全否定 “命运”,认为人可以无限突破规律与局限,盲目蛮干,如一些企业不顾生态环境与市场规律,过度扩张,最终导致破产。孔子的 “罕言命”,为当代人提供了理性的态度 —— 敬畏规律,积极作为,在 “知命” 与 “尽人事” 之间找到平衡。
1. 敬畏规律:不盲目蛮干,尊重客观事实
当代人应像孔子那样,认识并敬畏客观规律,不盲目蛮干。例如,在生态保护方面,应尊重自然规律,不随意破坏森林、河流、湿地,如我国推行 “长江十年禁渔”,正是因为认识到长江流域的生态规律 —— 过度捕捞会导致鱼类资源枯竭,影响生态平衡,因此通过禁渔让生态得以恢复;在经济发展方面,应尊重市场规律,不盲目干预市场,如政府在调控经济时,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价值规律等制定政策,避免 “一刀切” 的行政干预,确保经济健康发展。
2. 积极作为:不怨天尤人,主动创造价值
当代人更应学习孔子 “尽人事” 的精神,在敬畏规律的同时,积极作为,不怨天尤人。例如,面对就业压力,年轻人不应抱怨 “命运不公”“竞争激烈”,而应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实践活动、积累工作经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面对人生挫折,如失败、疾病、贫困,不应归咎于 “命运不好”,而应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如一些残疾人不抱怨身体的缺陷,而是通过学习技能、创业创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 “感动中国” 人物刘伟,失去双臂却用双脚弹奏钢琴,成为着名钢琴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尽人事” 的力量。
四、解析 “罕言仁”:深沉言仁,重行轻言的实践精神
孔子 “罕言仁”,并非不重视 “仁”,而是反对将 “仁” 空谈化、廉价化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毕生追求的道德理想,但他认为 “仁” 不是靠言说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罕言仁” 的本质,是强调 “行仁” 而非 “言仁”,将 “仁” 转化为日常的言行举止,而非空洞的道德口号。
(一)“罕言仁” 的本质:仁为核心,重行轻言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 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涵盖了 “孝”“悌”“信”“义”“礼” 等诸多道德规范,如 “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但孔子很少轻易用 “仁” 评价一个人,也很少长篇大论地谈论 “仁”,因为他认为 “仁” 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达到,不是靠言说就能实现的。
1. 不轻许仁:严格的道德标准
孔子对 “仁” 的标准极为严格,很少将 “仁” 许给他人。《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子贡问孔子:“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孔子回答:“忠矣。” 子贡又问:“仁矣乎?” 孔子回答:“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三次担任令尹,不显露高兴的神色;三次被罢免,不显露怨恨的神色,还将自己的政务全部告知新令尹,孔子认为他做到了 “忠”,但还未达到 “仁” 的境界。
又如,孔子评价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承认管仲对齐国称霸与华夏文化传承的贡献,但他并未称管仲为 “仁者”,因为管仲在个人品德上存在不足,如 “有三归,官事不摄”(《论语?八佾》),生活奢华,用人不节俭。孔子的严格标准,并非苛求,而是为了让 “仁” 保持其崇高性与严肃性,避免 “仁” 因轻易许诺而沦为空洞的道德标签。
2. 重行轻言:以行动践行仁德
孔子强调,“仁” 的实现不在于言说,而在于行动。他在《论语?学而》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批评那些花言巧语、表面和善的人,认为他们很少有仁德;在《论语?子路》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主张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这些言论都体现了孔子 “重行轻言” 的实践精神 ——“仁” 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靠行动做出来的。
孔子自身便是 “行仁” 的典范:他周游列国,虽未实现 “推行仁政” 的理想,却始终以 “仁” 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待弟子 “有教无类”,无论出身贵贱,都悉心教导;对待百姓 “仁者爱人”,在陈国绝粮时,仍关心弟子的安危与情绪,不抱怨、不放弃;对待反对者 “君子和而不同”,即便观点相悖,也尊重他人的意见,不强行争辩。他的行动,比任何言说都更能体现 “仁” 的内涵,也让弟子们深刻理解到 “行仁” 的重要性。
孔子的弟子们也继承了 “重行轻言” 的精神:颜回 “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以安贫乐道的行动践行 “仁”;子路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以慷慨助人的行动践行 “仁”;子贡 “存鲁、乱齐、破吴、强晋”,以维护国家利益的行动践行 “仁”。这些弟子的实践,证明了 “仁” 不是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具体行动。
(二)“罕言仁” 的当代启示:少说多做,以行践德
在当代社会,“道德空谈” 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人嘴上说着 “关爱他人”“诚实守信”,行动上却自私自利、弄虚作假;一些企业标榜 “社会责任”,却在生产中偷工减料、污染环境;一些官员宣扬 “为人民服务”,却在工作中敷衍了事、以权谋私。孔子的 “罕言仁”,为当代人提供了重要启示 —— 应 “少说多做,以行践德”,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避免道德空谈。
1. 个人层面:从身边小事践行道德
当代人践行 “仁”,无需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在家庭中,践行 “孝” 的道德,关心父母的生活与健康,常回家看看,帮父母做家务;在工作中,践行 “诚” 的道德,认真负责,不推诿责任,不弄虚作假;在社会中,践行 “爱” 的道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给老人让座、为灾区捐款、参与志愿服务。这些小事虽平凡,却能体现 “仁” 的内涵,让道德理念落地生根。
2. 组织层面:以实际行动承担责任
企业、政府等组织践行 “仁”,应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例如,企业应坚守 “诚信经营” 的道德,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欺骗消费者,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政府应践行 “为人民服务” 的道德,关注民生疾苦,解决百姓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只有通过实际行动,组织才能赢得社会的信任与支持,也才能真正推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五、“罕言利命仁” 的整体智慧:慎言背后的理性与担当
孔子 “罕言利与命与仁”,并非孤立地对待这三个命题,而是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传递出 “理性对待利益、积极面对命运、实践践行道德” 的综合智慧。这种智慧,既是对春秋社会乱象的回应,也是对人类永恒困境的解答,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慎言的理性:避免极端,寻求平衡
孔子的 “罕言”,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 对 “利”,不否定也不纵容,寻求 “义” 与 “利” 的平衡;对 “命”,不迷信也不忽视,寻求 “知命” 与 “尽人事” 的平衡;对 “仁”,不空谈也不放弃,寻求 “言” 与 “行” 的平衡。这种理性,避免了走向任何一个极端,为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稳健的路径。
在当代社会,极端化思维依然存在:或 “唯利是图”,忽视道德与责任;或 “宿命悲观”,放弃努力与进取;或 “道德空谈”,缺乏实际行动。孔子的 “罕言” 智慧,提醒我们要摒弃极端化思维,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利益、命运与道德,在平衡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和谐。
(二)慎言的担当: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孔子的 “罕言”,并非逃避责任,而是一种 “言行一致” 的担当 —— 他不轻易言说 “利”,是为了避免误导世人陷入功利;不轻易言说 “命”,是为了鼓励世人积极进取;不轻易言说 “仁”,是为了以身作则践行仁德。这种担当,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也成为后世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精神源头。
在当代社会,担当精神尤为重要:个人应担当起道德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价值观;组织应担当起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应担当起历史责任,以实际行动实现民族复兴。孔子的 “罕言” 智慧,为我们提供了担当的范本 —— 少说多做,言行一致,以自身的行动影响他人,推动社会发展。
六、结语:以慎言智慧照亮当代人生
孔子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的智慧,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闪耀着理性与实践的光芒。它提醒我们:面对利益诱惑,要坚守道德底线,寻求义利平衡;面对命运困惑,要敬畏规律却不宿命,积极进取;面对道德追求,要少说多做,以行践德。
在当代社会,我们虽身处不同的时代背景,却面临着与春秋时期相似的困境 —— 功利主义的泛滥、宿命思想的迷思、道德空谈的盛行。孔子的慎言智慧,如同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以理性对待利益,不迷失;以进取面对命运,不沉沦;以行动践行道德,不空洞。
愿我们都能以孔子的慎言智慧为指引,在个人修身上,做到 “义利兼顾、敬命进取、行胜于言”;在社会建设中,推动 “道德回归、理性发展、责任担当”,共同构建一个物质丰富、精神充实、道德高尚的当代社会,让慎言背后的理性与担当,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永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