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支援华光(1 / 2)

赵世曾为了挽救家族产业的颓势,毅然决然地卖掉了自己亲手创立的华光地产。

幸运的是,在银行的大力支持下,华光得以重组股本。

尽管赵家的持股比例降至 49%,但这仍然为他们保留了对华光的重要控制权。

经过一番努力,华光终于在 1987 年成功恢复在股市的挂牌交易。

然而,接下来的四年却是一段艰难的历程,公司在惨淡经营中苦苦挣扎,债务却依然高达 2.5 亿美元。

面对如此困境,赵世彭并不认为华光遭受这场劫难是因为决策层看错了市场。

他解释道:“1985 年的失败让我们感到无奈,当时我们已经意识到全球航运业出现了问题。

然而,我们的船只都已经租赁出去,而且很多客户都是国营公司。

当这些客户遇到困难时,他们选择了清盘了事,即使有国家担保也拒绝付款。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赵从衍的三子赵世光也补充道:“1986 年的时候,由于我们被一些租户拖欠了 2 亿至 3 亿美元的款项,有些租户甚至直接关门大吉,这给我们的财务状况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我们要追讨帐项亦无门。”

赵世曾讲到这里,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目光缓缓地落在了王志远身上。

王志远心领神会,他知道赵世曾是来寻求资金帮助的。

果然,赵世曾直截了当地说:“阿远,我说到这儿,你应该也明白我的意思了吧。我现在需要资金的支持,而你的星河控股一直都在进行对外投资。你觉得华光怎么样呢?”

王志远并没有立刻回答,他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过了片刻,他终于开口说道:“华光海运……”

王志远对航运业并不是一无所知,他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有一定的了解。

自 90 年代初以来,航运业就逐渐走出了低谷,开始呈现出复苏的迹象。

他想起了董船王家的东方海外,这家公司在 1990 年 10 月将佛奈斯维公司出售,年底又出售了一批货柜船,使得船队规模减至 29 艘。

据 1991 年 5 月 18 日的报道,东方海外在当年的税后亏损只有 2000 万港元。

王志远心里很清楚,这只是暂时的困境。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航运业的前景必然会越来越好。

可以预见的是,从今年开始,东方海外很有可能会开始盈利。

“那就要看老哥你到底需要多少资金的援助啦,我星河控股这边呢,是入股呢,还是只是建立借贷关系,然后给我们一些利息呢?”王志远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他非常清楚,华光海运如今已经逐渐变成一项优质资产了。

尽管这次投资是赵世曾主动找上门来寻求的,但实际上,华光海运目前的掌控权可是在他大哥赵世彭的手中呢。

所以,他们肯定不希望公司的控制权会落入到外人的手中。

“呵呵,阿远啊,我也不跟你兜圈子了,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呢,其实是一笔贷款,主要是用来偿还那些即将到期的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