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护国将军(二)(1 / 2)

“1899年接梁启超从日本来信让蔡锷前去,于是蔡锷东渡日本,在东京和横滨两地读书。”

“1900年维新人物唐才常在南方成立自立会,组建自立军,计划以武汉为中心,在湖北、安徽、湖南等省发动起义。蔡锷参加了自立会,并在起义前夕回国。但起义失败,唐才常等被捕遇害。蔡锷重返日本。”

“为实现救国救民的抱负,决心改习军事,立志流血救民。1901年考进陆军成城学校。1902年10月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

“蔡锷在成城、士官学校学习期间,积极参与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梁启超在横滨创刊《新民丛报》,他曾入社襄理笔政,并在该报发表长篇政论文章《军国民篇》。他认为”

“中国今日之病,在国力孱弱,生气消沉,扶之不能止其颠,肩之不能止其坠。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人,则中国其真亡矣!”

“人有灵魂,国有国魂,苟丧厥魂,即陷灭亡。”

“故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国魂者,国家建立之大纲,国民自尊自立之种子。”

“1904年蔡锷回国。东南各省督抚争相延聘。他在江西、湖南和广西各地,从事军事教育和训练工作。在广西六年,任讲武堂总办,并提出广西练兵主旨:为求中国独立自由,必须战胜至少一个帝国主义的国家,以此为最高目的。”

“蔡锷在政治主张上是梁启超的追随者,站在立宪党人的一边,但同时又较敏锐地看到革命潮流不可抗拒,力图与革命派保持联系,对革命党人的活动他也常给以同情和赞助。”

大明。

崇祯时期。

“所以此人到底是何派?”

“朕看着天幕讲述,又是什么革命党,又是什么立宪派,除此之外,还应该有皇帝一派吧?”

“此人身为立宪派,却和一群造反的常混在一起,朕看这立宪也不是什么好事啊?”

因为天幕没有讲述过立宪是什么,所以万朝古人对此也只有一些猜测。

大唐。

贞观群臣也在讨论这个词汇。

虞世南最先站出来说了自己的理解。

“立宪,君主立宪,从字面上理解,无非是制定法律,宪章之类。”

“若是让臣来解释,恐怕无非是君主制定法律,君主掌握制度之类意思。”

“只是看这蔡锷将军又是支持,又是同情革命党,更是后来加入的行径,恐怕……并非此意。”

“众所周知,后世之中国,积贫积弱,清廷割地赔款不断,以这位蔡锷将军的视角来看,恐怕无论是立宪派还是革命党,都是救中国的一种方式。”

“而其在立宪失败后也加入了革命党。”

“故而,臣猜测这立宪是一种介于推翻清朝和延续清朝之间的制度。”

“或许是类似于‘周公辅政’。”

闻言,李世民赞许的点了点头。

如此,对于身为皇帝的他来说,反倒是更能接受一些。

只是……

“那就是说,这清朝不愿意如此,皇权与立宪派之间最终导致无法共存。”

李世民思量了一二说出口,不过对于这个敏感的话题,贞观群臣就都不怎么接话了。

想想也是,若真是如此,立宪派本就是相对‘温和’革命党。

和皇权讨价还价,最终若是谈不拢,双方火拼也是很正常的。

只是……既然说是失败,想来这次是皇权占了上风。

而且天幕上也说这1900年左右就已经有革命党在行动了,那这一直延续到1912年,这清朝才被突然烈火燎原之势的革命党推翻,这时间也算不上短,和天幕上播放的几个月内席卷全国也不完全是一回事。

至少此前清朝应该剿灭过许多次起义。

大汉。

汉武帝时期。

“必须战胜至少一个帝国主义的国家,以此为最高目的?”

“这话说的也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

虽说对这位蔡锷将军的经历还算钦佩,而且,看起来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以及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对方救国的热情和抱负。

但是对于对方说的这种话,刘彻还是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