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把南楚剩余的领土吃掉就必须攻下千秋峰,否则想都别想。
首战死了四万多,损失的可不是萝卜白菜,那可是生龙活虎的战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没了就没了,地里可长不出来。
燕婴、穆可罕、楚东流等人几次碰头后得出的结论都是,要想全面拿下南楚,必须先得拿下千秋峰!而想要拿下千秋峰,必须得打造攻山利器,否则就是以卵击石。
攻山和攻城虽然类似,可千秋峰比南楚任何一座城池都高,想要建造攻山利器,哪那么容易。
在没有任何办法的情况下,大批材料被搜集,大量工匠开始动作,准备耗时耗力打造攻山塔车,尽可能为三国士兵提供多个可以直接登山的平台。
说得容易,做起来太难了!
千秋峰横亘在那里时还看不出有多高,可打造相同高度的攻山塔就让人有高耸入云的感觉,奇怪得很。
这么高的攻山塔不可能有轮子,想要移动它,必须在地面铺上很多滚木,用几百士兵一点一点往前移动,发出的嘎吱声非常刺耳,稍微快一点都晃得厉害,好像随时会散架一样。
这里虽然是官道,可并不平坦,所以打造与移动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实在太过费时费力。
第一架攻山塔在千呼万唤中打造完成,可燕婴等人却开心不起来,因为这样的塔顶顶多能容纳几百士兵,再多了就站不下了。
还有就是,按千秋峰前的地势,这样的战塔摆不开几架,而且塔身全是木材,不防火,不耐砸,有着致命的缺点。
尤其这样的战塔移动速度太慢,就算有箭雨开路,也会造成士兵大量伤亡。
总之,这样的战塔比鸡肋强点,聊胜于无。
这边在造塔时,南楚那边也是动作频频,不但把以前的漏洞堵上了,还加大了防御区域,显然更加难打了。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当对第一架战塔测试时又出了意外!
由于塔太高,所以顶部的摇摆幅度就大,一个士兵被同伴一挤,一下子掉了下来,直接摔死了。
战争本就会死人,可战塔甫成之际就遇见这事,就像大军誓师出征却被风吹断了帅旗一样,显得非常不吉利。
如果只有这一件事的话,三国统帅们还能容忍,可接下来发生的事真的让他们集体破防,差点当场暴走。
战塔是木制结构,和古塔建造差不多,要想稳固,重要支点必须采用最好的材料才能承受住巨大的力量。
这个战塔的后端有很多斜支撑,还做出了向后下方延伸的长长木梯,为的是士兵可以源源不断地通过木梯可以冲到塔顶,所以塔的后面做得还是比较结实的。
塔的前面不一样,为了能靠近山体,所以做成垂直面,在上面探出吊桥,士兵通过吊桥可以进入到山头作战。
吊桥可以通过最顶端绳索拉起或放下,拉起状态可以防箭,放下时就可以让士兵出击。
吊桥尾端的安装非常重要,因为吊桥要拉起或放下,会发生旋转,设计不好或安装有问题就会产生干涉,甚至会导致很多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这个塔楼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工匠的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谁都没建过这么高大的塔楼,难免在一些细节上疏忽。
吊桥的尾部有一根楠木是作为转轴用的,可一个工匠为了让塔楼更加稳固,居然在慌乱中给它进行了加固,左右各用一根斜支撑连在其他地方,形成了稳固的三角连接。
当试验开始时,本来用绳索拉着的倾斜吊桥受自重开始下落时,后面的那根楠木自然要旋转,使得左右斜支撑立刻承受了吊桥下落时的绝大部分力量。
好巧不巧,两根斜支撑连接处的木料有些糟粕,内部被蛀虫蛀蚀了,所以突然受到吊桥下落时的压力,立刻断折。如此一来,整个吊桥瞬间就成为压垮塔楼的一座小山,让这个刚建好的塔楼从接近顶部处断折下来。
那些通过绞盘放吊桥的士兵非常倒霉,被突然快速转起来的绞盘击飞好几个。
塔楼断折处还站着很多士兵,一下子又摔下去十几个,瞬间丧命。
田不忌一见,气得差点吐血,立刻开始彻查原因。
原因倒是找到了,可没人承认是自己的过错,让田不忌恨不得把这些工匠全都宰杀了。
最后还是楚东流出面压下了此事,因为他看见木材里面有糟粕之木,还有被蛀虫蛀过的,这才导致这样的事件发生,并非全是工匠的失误导致的。
燕婴叹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难道我们注定过不去千秋峰吗?”
塔楼初次模拟实战的失败让三国战将和士兵们的士气更加低落,往日不可一世的嚣张早就不见了。
“继续打造!如果再出现任何纰漏,尔等就等着军法从事吧!”田不忌恶狠狠地道。
那些工匠们战战兢兢,不敢顶嘴,再次行动起来。
三国联军大帅、谋士以及各大战将又重新聚集,再次商谈可行作战方案,看能不能不通过这样笨重的塔楼攻山。
可是这样的商谈刚开个头就陷入僵局,因为大家都是无计可施。
除了用塔楼攻击外,还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吗?显然没有!
都说急中生智,有病乱投医,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三国联军的探马陆续传回很多情报,突然给这些人打开了新世界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