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5章 江州模板(1 / 2)

孙浩见到气度不凡的李东沐,虽然不知道具体身份,但也猜到是上面来的领导,有些紧张地回答:“领导,我们主要卖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比如山香菇、黑木耳、山野菜,还有土鸡、土鸡蛋。”

“效益怎么样?”李东沐问道。

“效益……还行吧,去年带动村里五十多户,平均每户增收了四五千块钱。”

“是怎么想到做这个的?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李东沐饶有兴趣地问。

“我以前在城里做电商运营,看老家这么多好东西卖不上价,就想着回来试试。”

李东沐的平易近人,让孙浩逐渐把话匣子打开了。

“困难太多了。最开始乡亲们不信,觉得网上卖东西不靠谱;物流成本高,特别是生鲜,损耗大;还有就是产品标准不统一,有时候客户反馈质量不稳定……”

李东沐认真听着,不时点头。他注意到,这个电商服务站墙上挂着“江州县乡村振兴青年创业示范点”的牌子。

离开杏花村,李东沐又随机走访了几个邻近的村庄,情况则迥异,大多还是以传统种植为主,年轻人稀少,产业单一。

调研结束当晚,李东沐才让秘书通知在江州市委,并安排了一个小范围座谈会。

李东沐听取了江州市委书记和市长关于乡村振兴的工作汇报。汇报中,自然提到了“杏花村模式”作为成功典型。

“杏花村的孙浩,是个能人。”江州市委书记称赞道。

“我们市里也给了不少支持,比如贷款贴息、技能培训。”

“支持是必要的。只是这么好的典型,为什么杏花村模式在江州只是个例,而没有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是基础设施跟不上?还是我们的基层干部,在引导和服务方面,存在能力不足或者动力不够的问题?”

听到这里,江州市委领导连忙进行检讨和解释……

李东沐打断了市委领导的客观“说辞”,随后目光扫过在场的江州市干部。

“我这一路看过来,看到更多的还是等靠要的思想,是产业小散弱的现状。乡村振兴,不能只靠几个能人和示范点,关键是要激发内生动力,建立起可持续的、能让大多数农民参与并受益的产业发展机制。”

“比如,能不能以县为单位,打造几个有规模、有标准、有品牌的优势特色产业?能不能把像孙浩这样的返乡青年、土专家组织起来,形成合力?能不能在金融、保险、物流等配套服务上,拿出更精准、更普惠的政策?”

李东沐提出的问题,尖锐而深刻,直指要害。江州市的干部们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我这次来,不是来批评大家的。像江州这种情况,在全省各地市普遍存在。今天来这里,就是想和大家一起,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