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快穿之路人甲奋斗成大佬 > 第1073章 五十年代吃饱喝足(20二合一)

第1073章 五十年代吃饱喝足(20二合一)(2 / 2)

水淼看着女儿,一时语塞,她理解盛华的选择。任何选择都脱离不了时代的大背景。如今,国家刚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如火如荼,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有文化、懂技术的基层干部和业务骨干。中等专业学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黄金捷径”。

考上中专,意味着迅速获得“干部身份”,端上“铁饭碗”,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关键一跃。对于无数普通家庭,尤其是像他们这样虽有名气但并无深厚根基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康庄大道”。

许多成绩优异的寒门学子,都将考取中专作为改变命运的首选,其热门程度和竞争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前景看似更远大、实则充满不确定性的高中——大学路径。

水淼看着女儿那双充满主见的眼睛,知道她并非一时冲动。这孩子,过早地体味到了生活的重量,哪怕知道现在家里经济条件已经改善,她内心深处那种渴望尽早独立、掌控自己人生的安全感,是母亲提供的优渥生活无法完全给予的。

强行让她按照自己规划的“阳关道”走,或许只会适得其反。时代的浪潮裹挟着个人的选择,有时候,现实的考量重于理想的蓝图。这就像后世,为什么海关、警察学院这类学校分数居高不下,不也是图个毕业后的稳定前程吗?

想到这里,水淼心里那点执念,忽然就松动了。她最终轻轻叹了口气,伸手,温柔地将女儿额前一缕有些倔强的碎发别到耳后,声音柔和了下来:“盛华,你真的想清楚了吗?如果是考虑家庭负担,你知道,这完全不是问题。妈妈有能力让你们姐弟三个,都无忧无虑地读书、成长。你不该主动背上这样的包袱。”

“妈,我想清楚了。我不后悔。”盛华重重地点头,眼神没有丝毫游移,反而因为母亲的松口而亮了起来,“早点工作,早点独立,我觉得踏实。我们班好几个成绩好的同学,目标都是中专呢。”

望着女儿年轻而执拗的脸庞,水淼知道,是时候放手了。她点了点头,唇角扯出一抹释然,却又带着些许复杂情绪的笑意:“好,既然你想清楚了,妈支持你。要考,就考最好的那个!”

“谢谢妈!”盛华脸上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像卸下了千斤重担,猛地扑过来,用力地抱住了母亲。水淼回抱着女儿已然开始抽条、变得单薄却充满力量的身体,心里那点遗憾像淡淡的雾气,虽未完全散去,却被女儿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坚定冲淡了许多。孩子长大了,终究有自己的路要走。

就在盛华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中专备考复习中时,电影《归山》的后期制作也接近了尾声。谢思宇导演来信,告知影片已顺利通过审查,定于暑期在全国公映。

上映那天,县里唯一的那家“人民电影院”门口,简直比过年赶大集还要热闹。

巨大的红色宣传画贴满了墙壁,画上是主角那张饱经风霜却目光如炬的特写,下方“根据水淼同名小说改编”、“北京电影制片厂荣誉出品”的字样格外醒目,透着一种权威和荣耀。

买票的队伍从那个小小的售票窗口一直蜿蜒到街角,拐了个弯还看不见尾。对于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人们来说,看电影本身就是一项顶时髦、顶热闹的娱乐活动,更何况这还是写自己县里人的故事,那必须得支持!

“快看!真有水干部的名字!咱们县真出了个作家,还拍成电影了!”

“听说是在北边靠山公社那边取的景,我娘家表姐就是嫁到那村的,表姐夫还被拉去演了个民兵呢,说可有意思了!”

水淼带着穿戴一新的方满福老太太、兴奋得小脸通红的几个孩子,还有特意从乡下赶来的二哥二嫂一家,被人群裹挟着,走进了喧嚣的电影院。

影院里的灯光“啪”地一声暗下,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一束强烈的光柱从后方投射到巨大的白色银幕上。

片头是激昂的进行曲和闪闪发光的京城电影制片厂工农兵塑像厂标。电影是黑白的,画面的颗粒感略显粗糙,偶尔因为胶片磨损会出现细微的闪烁和划痕,音响也是单声道的,带着这个时代特有的、略显沉闷的嗡鸣,时不时还夹杂着一两声电流的“滋啦”声。

但这些技术上的局限,丝毫无法减弱影片所带来的、直击心灵的震撼。

当水淼笔下那郁郁葱葱的山林、险峻的峭壁以真实的、流动的影像呈现在眼前时;当寂静中突然响起的枪声尖锐地划破夜的宁静时;当战士们穿着打满补丁、浸满汗渍的军装,脸上带着硝烟的污黑和视死如归的坚毅,高喊着发起冲锋时……整个影院里鸦雀无声,只剩下胶片转动时“哒哒”的机械声和人物低沉或激昂的对白。

水淼用文字构建的那个世界,活了过来,以一种更直接、更粗粝、也更富有冲击力的方式,重重地撞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方满福老太太紧紧抓着水淼的手,粗糙的手心里全是汗,嘴里无意识地喃喃着:“这……这人咋真能动呢……跟活的一模一样……”她完全被这“活”过来的故事给震慑住了,浑浊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银幕。

影片推向高潮,主角为了给大部队争取机会,毅然牺牲了自己阻挡了敌人的进攻。

谢思宇导演最终尊重了水淼在原著中的处理,没有安排那种“光明的尾巴”,镜头悲壮而克制地定格在主角牺牲后,那被鲜血染红了一角的嶙峋山崖,以及远处天地相接处,那轮正冲破黎明前最后黑暗的、磅礴初升的朝阳上。

悲怆而雄浑的背景音乐轰然响起,如潮水般漫过整个影院。银幕暗下,影院里先是一片死寂,仿佛所有人都被那悲壮的牺牲攫住了呼吸。

随即,低低的、压抑的啜泣声从各个角落响起,此起彼伏,最终,汇成了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是给银幕上那位有血有肉的英雄的,也是给千千万万为了新中国献出生命的烈士的,或许,也是给能将这一切记录并呈现出来的创作者的。

水淼坐在黑暗中,望着银幕上缓缓上升的演职员表,眼眶阵阵发热。哪怕经历了许多,她的心依旧为这种最质朴、最崇高的牺牲精神而震颤。

光影的魅力在于它的直观和共情,它让牺牲变得更加具体可感,让英雄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历史符号或文字描述。她的创作,通过这种更具普及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真正地、深刻地触动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心。

《归山》上映后,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国家报纸、省报、地区报纸上都刊登了赞扬的影评,称其“深刻反映了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成功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民英雄形象,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

读者的来信再次如雪片般飞来,除了表达对故事的喜爱,更多了对电影艺术的惊叹和对英雄的崇敬。

谢思宇导演也兴奋地来信,说影片拷贝需求量大增,预计将在全国范围内长期放映,甚至已经被推荐,有可能作为“优秀影片”角逐今年的国家级大奖。

水淼的名字,随着电影《归山》的热映,从文学圈的小有名气,真正走向了更广阔的公众视野,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而在家里,水淼将那张写着“两百三十六块八毛三分”的汇款单装进一个信封,这是如同往常一样要捐给烈士子女,现在的她资助的孩子比之前更多了,已经达到三十二人了。就连军委会的都怕水淼入不敷出。

“放心,我会量力而行的。我也愿化文字为泉眼,引涓流慰英魂。虽无汪洋之势,但求润泽山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