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4章 盛大婚礼(2 / 2)

订婚宴后的第二天,李安然就接到了王伟杰从纽约打来的加密电话。

王伟杰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即使隔着太平洋和加密线路,也能感受到那股灼热。

“安然,开始了……贝尔斯登旗下那两只对冲基金,今天正式向投资者发出警告,濒临瓦解。他们试图找买家接盘,但根本没人敢碰,市场上已经闻到了血腥味,CDS的保费直线飙升。”

李安然走到书房,关上门,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我们持有的相关CDS头寸,现在估值如何?”

“天文数字……”王伟杰激动地说,“仅仅这一块,浮盈就超过二百八十亿美元,而且还在快速增加。更重要的是,这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恐慌情绪已经开始蔓延,接下来很可能就是连锁反应。”

“冷静,王叔。”李安然的声音平稳如水,“这只是开胃菜。按照预定计划,加大对其他脆弱环节,比如雷曼、AIG这些机构的看空押注。记住,我们要的是精准打击,不是同归于尽。动作一定要轻,不能让人察觉到是我们主导。”

“明白。小韩那边也已经行动起来,开始配合收缩我们在外的美元流动性。”王伟杰答道,“另外,我们监测到,欧洲几家大银行,特别是持有大量美国次贷相关资产的,也开始出现资金紧张的迹象。”

“很好。继续监控,随时汇报。”李安然挂了电话,走到窗边。窗外,雨后的梧桐树翠绿欲滴,但他眼中看到的,却是大洋彼岸开始腾起的金融硝烟。

贝尔斯登基金的崩溃,在他的预料之中,这只是验证了他和团队判断的正确性。真正的风暴眼,还在后面。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确保马岛这艘船,不仅能在风暴中安然无恙,还能趁机捞取足够的战利品。

七月份,天气愈发炎热,金融市场的热度却骤然降温,甚至开始结冰。

贝尔斯登的事件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披露与次贷相关的巨额亏损,信贷市场迅速冻结,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恐慌情绪如同瘟疫般在全球金融市场蔓延。

李安然每天都会收到加密的简报,看着屏幕上那一长串令人眩晕的数字,他的内心却异常平静,毫无波澜。

八月初,一个更加震撼的消息传来: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投资于美国次贷相关资产的基金赎回。这个消息如同又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欧洲金融市场的心脏上。欧洲央行和美联储被迫联手向市场注入巨额流动性,试图稳定局势,但恐慌情绪已经如同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

就在这一片混乱中,李安然却做出一个看似不合时宜的决定。他带着家人,包括李宁国和王月芳,一起飞往马岛,准备参加李睿和陈婉仪在马岛举办的正式婚礼。

“这个时候离开,没问题吗?”胡明慧有些担心地问。她虽然不完全清楚金融操作的细节,但也知道眼下正是关键时刻。

“越是这种时候,越要表现得一切正常。”李安然安抚地拍拍她的手,“我们回去参加儿子的婚礼,天经地义。而且,马岛是我们的根基,回去看看,稳定人心,比守在电脑前更重要。”

再次踏上马岛的土地,感受到熟悉的热带气息和略带咸腥的海风,李安然的心境与离开时已然不同。上一次离开,是带着疲惫和些许迷茫去休整;这一次回来,则是养精蓄锐后,准备迎接一场必胜的战役。

李睿的婚礼办得盛大隆重,马岛塔那那利佛的主要街道装点着鲜花和彩带,几乎全岛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到场祝贺。

赵总司令、凃永刚、琼斯、霍夫曼、马蒂奇、莫里斯、GS安保公司的彼德和洪涛,雷神安保公司的雷泽诺夫,马岛军校米哈伊尔等军方高层,凃永刚、李宁波、赵启华、左耀东、陈静、倪雅伦等政府大员,艾丽卡、郭玲燕等李氏集团高层,此时已经是C国房产巨头的富沃建设总裁张德彪,仝卓越,欧洲知名半导体领导者,马岛半导体领域奠基者泰勒、于文杰和王德民,俄罗斯储蓄银行总裁戴维、马岛中央银行总裁蓝瑜、马岛船业集团总裁马涛,C国和马岛日产汽车公司、马岛钢铁集团公司总裁海洋,马岛星海研究所所长别杰夫教授,生物制药研究所所长瓦莫斯、苏托尼,科技研究所所长尼古拉,计算机中心阿列克谢,情报中心安娜、马斯克,马岛共和钢铁厂总裁何红兵,马岛虎鲸建筑集团公司总裁何小军,马岛投资公司总裁于晓霞等人悉数到场。

甚至老乔治不惜拖着他的病体,也跟随戴维一起到了马岛,倒是让李安然很是感激。

十几年前,就是老乔治一手帮扶,李安然才避开了很多的坑,顺利走了下来。后来在莫斯科,老乔治不惜辞去美洲银行总裁的职位,全力帮助他收割红色镰刀的资产,让他的财富在短短数年见急剧膨胀,可谓劳苦功高。

人群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人,就是马岛矿产集团公司总裁诸天,此时他已经能下地走动,被毒素侵蚀的脑部神经恢复情况非常良好。

婚礼在新建成的马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采用融合了中西元素的仪式。李睿穿着笔挺的白色西装,陈婉仪则身披洁白的婚纱,宛如一对璧人。

看着儿子在众人的祝福声中,与新娘交换戒指,许下誓言,李安然和米拉贝尔眼中都闪烁着泪光。黄薇、胡明慧古梦等人也由衷地为他们高兴,李宁国和王月芳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

这场盛大的婚礼带给马岛百姓的震撼是极为深刻的,婚礼并不奢侈,重在场面宏大,若干年后,还会有人回忆起来,依旧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