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2章 风暴在酝酿(2 / 2)

“回复肯特,我们收到了他的好意。另外我以私人名义,给伯施总统送去两箱他最喜欢的波本威士忌,就说……祝他能在风暴中找到片刻安宁。”李安然淡淡道。

结束通讯,李安然回到露台。胡明慧和黄薇都看向他,虽然没有询问,但眼神中带着探询。

“没什么大事,家里孩子们有点想我们了,催我们早点回去。”李安然轻松地笑了笑,没有提及金融市场的暗流。有些压力,他一个人承担就好。

黄薇看了他一眼,没有戳破。胡明慧则信以为真,笑道:“也是,出来好几天了,爸妈肯定也想我们了。那咱们明天就回?”

“嗯,明天回海市。”李安然点头,望着远处沉入海平面的最后一抹霞光,心中已无之前的闲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猎手进入战位前的冷静与期待。

回到海市后,李安然的生活节奏似乎依旧悠闲。

他每天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家里,陪父母,教孩子,研究菜谱,或者去公园看老头下棋。但他书房的灯,亮到深夜的时候越来越多了。

“深蓝”计划在韦伯和王伟杰的操控下,如同精密的地下工程,悄然推进。上千亿美元的资金,通过成千上万个离岸账户和复杂衍生品合约,悄无声息地布下了针对欧美金融体系的巨大空头网络。整个过程如同在冰面下潜行的鳄鱼,耐心却致命。

四月份,李安然如约收到了彼德伯格俱乐部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年度会议正式邀请函。这一次,他没有再表现出过多的情绪波动,只是平静地将邀请函收好,对周杰说:“回复他们,我会准时参加。”

五月,伊斯坦布尔的天气温暖宜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风带着欧亚交汇处的独特气息。

彼德伯格会议的保密级别极高,会场设在海峡边一座守卫森严的私人庄园内。与会的依旧是那些熟悉的面孔:欧洲的王室成员、美国的政商巨头、跨国银行的掌舵人、能源大亨……只有李安然是这场会议的新人,哪怕他在十几年前就加入了彼得会社组织。

会议的氛围,与博鳌的开放积极截然不同,显得更加凝重和内敛。讨论的议题确实如之前所知,集中在气候变暖、能源安全、以及……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上。

关于京都议定书和碳减排的讨论,充满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指责和试图确立新规则、新税制的企图。李安然在相关环节发言时,没有直接反对,而是巧妙地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则,并强调了技术转移和资金支持的重要性,同时暗示马岛愿意在非洲等地开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碳汇项目,这引来了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代表的共鸣,也让某些老牌势力代表侧目。

在非正式的晚餐和休息时间,真正的交锋才刚开始。

“李先生,听说您在亚洲的布局很深啊。”一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来自华尔街顶级投行的CEO,端着酒杯看似随意地走到李安然身边。

“谈不上布局,只是顺应趋势,做点小生意。”李安然与他碰了碰杯,语气平淡。

“是吗?”那位CEO笑了笑,眼神锐利,“最近市场上有些……不太寻常的波动,特别是在CDS方面。我们注意到一些来自亚洲,尤其是马岛自由区的资金异常活跃。不知道李先生对此有何高见?”

李安然面色不变,晃动着杯中的琥珀色液体:“市场永远在波动,有看多的,自然就有看空的。至于资金来自哪里,在全球化时代,追究这个意义不大。重要的是,大家对风险的判断是否准确。我个人觉得,有些领域的风险,可能被严重低估了。”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对方一眼:“尤其是那些建立在层层杠杆之上的金融创新,看起来很美,但地基是否牢固,恐怕只有等潮水退去才知道。”

那位CEO的脸色微微变了一下,显然听懂了李安然的弦外之音。他沉默了几秒,才缓缓道:“希望李先生的判断是错的,否则……很多人会睡不着觉。”

“但愿如此。”李安然举杯示意,然后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类似这样的对话,在会议期间发生了不止一次。李安然能清晰地感觉到,一股不安的情绪正在这些顶级玩家之间蔓延。他们或许还没有预见到危机的全貌和惨烈程度,但凭借敏锐的嗅觉,已经察觉到了风向的改变。

会议结束后,李安然没有多做停留,立刻返回了海市。

这次伊斯坦布尔之行,他不仅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判断,更重要的收获是,他清晰地感知到了旧有秩序维护者们内心的焦虑和分歧。这为他接下来的操作,提供了更有利的心理和环境基础。

(每次写过度篇感觉浑身难受,跟扒了一层皮似的。流水账似的叙事方式,不知道大家读起来什么感觉,反正我的头是痛的。接下去便是经济危机的篇章,这是本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希望书友们耐心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