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铁营从河南的密县一路南下经南阳转入湖广,再到南直隶的英霍山区总路程超过两千多里,走走停停差不多一个月在九月的下旬终于抵达了这鄂皖交界处。
此时的大明朝政治局势那也开始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原兵部尚书张凤翼因为清军入寇的原因喝毒药自我了断了。
毕竟这清军入寇焚烧昌平皇陵、攻陷十几个州县城池屠戮无数百姓、掳掠人口牲畜十几万抢走财物不可胜数,这口巨大的黑锅自然是要人来背的。
仅让宣大总督梁庭栋一人来背肯定说不过去,而大明皇帝朱由检自然是不可能主动承担这口黑锅,所以这张凤翼的死就成了畏罪自杀。
但自己体面总比到时候朱由检来帮他体面强的多,自己体面了朱由检念及主动背锅的恩情还不会为难他的家人。
这张凤翼自崇祯四年上任兵部尚书开始到崇祯九年,一共当了五年的兵部尚书,不仅是崇祯朝任职时间最长的兵部尚书,在整个大明朝的历史中那也算是任职时间较长的那一批人里面。
张凤翼这五年任期的兵部尚书并没有尽到他的职责,在他任期中对内流寇从大明朝的表皮之疾变成心腹大患,对外鞑子连连在关外屡败明军并搞出了一场丙子之乱。
不过这也怪不得张凤翼,因为他接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再加上他背后的皇帝朱由检动不动就微操,搞的他这个兵部尚书基本上成了皇帝军事顾问。
但要说张凤翼一点责任没有那也说不过去,毕竟这张凤翼收受地方将帅贿赂卖官鬻爵,上下其手贪污军饷和军事工程款,还有收黑钱替犯法的将帅开脱的事那都没有少干。
那左良玉招纳的一些逃兵流寇就是这张凤翼收了钱给他解决的身份问题,还有这左良玉大帅在豫楚交界开镇那也是张凤翼极力向朱由检建议的。
不管是在原来的历史还是在这个时空,这左良玉军阀集团的形成,那兵部尚书张凤翼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
不过平心而论朱由检还是非常喜欢这张凤翼的,毕竟像张凤翼这样不仅不跟他争夺部门权力,还让他在背后使劲微操并主动为败仗背锅的兵部尚书可不多。
所以这张凤翼死后那内阁会同六部九卿庭推的几个兵部尚书人选,朱由检一个都看不中全部都给否定了。
因为这些人选要么就是头铁不要命的那种,到时候肯定会跟他争夺兵部的权力,让他不能随心所欲的干涉军事。
在要么就是那种圆滑的如同泥鳅一样的,这万一到时候又出了什么岔子吃了大败仗,那这些滑头肯定是不会给他背锅的。
所以这朱由检思来想去还就真让他想到了一个人选,那就是目前在湖广常德府老家的杨嗣昌。
这杨嗣昌七年上任宣大总督一职,但在崇祯八年的四月份,他爹前陕西三边总督杨鹤死在流放地浙江海宁卫,所以这杨嗣昌按照制度在六月份丁忧回老家给他给爹守孝。
这也幸亏他爹死的是时候,他爹要是再晚死个一两年的话,这到时候鞑子从宣镇破关,畏罪自杀的可就不是那接替他的梁庭栋。
毕竟这己巳年鞑子入寇督师袁崇焕总督刘策可都是因此而死的,即使皇帝朱由检再喜欢杨嗣昌,那杨嗣昌不死也得脱层皮。
所以这在大明朝当官那也是一个高危职业,这官当的小的容易被流寇或者鞑子打破城池攻杀,官大的可能因为出大事被迫自杀或者是被法办,这从上到下那就没有一个安稳的。
但这丁忧守孝得要二十七个月,杨嗣昌这满打满算到崇祯九年九月也就十七个月,所以按照朝廷制度此时不能启用杨嗣昌。
但这规矩那都是被打破的,皇帝朱由检不顾群臣的反对直接夺情起复,在九月份绕开内阁下中旨任命杨嗣昌为兵部尚书,并派锦衣卫保护杨嗣昌接他进京就职。
杨嗣昌在十月份接到诏书之后,于当年的十一月份抵达京师就任兵部尚书,此已是后话,这里不表。
...
再把目光放到大别山这边来。
这铁营在中原地区转战各地并往湖广推进的这段时间里,那在大别山的铁营别部几支人马在干嘛呢?!
这自打铁营别部以及其他贼寇进入大别山后,那应天巡抚张国维亲自领着麾下的标营蒋若来部,离开安逸舒适的南京前往剿贼一线的安庆府城怀宁县。
这张国维的标将蒋若来部去年虽然被铁营重创,但这江南别的没有就是钱粮多,很快就又将这应抚标营给组建起来了。
再加上这滁州战后卢老爷在江北大扫荡招降了不少流寇,这些有着丰富军事经验的流寇大部分都被编入了应天巡抚所辖的部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