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吐蕃狼子野心,福州之战虽败,难保不会卷土重来。"谏议大夫魏征出列,胡须因激动而微微颤动,"和亲之事,还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却笑了,将文书放在案上:"魏卿可知,朕为何执意开'丝绸之路'?"
他起身走向殿前的世界舆图,指尖划过西域诸国,"非为征伐,乃求万邦来朝,共享太平。
吐蕃地处高原,若能以和亲化干戈为玉帛,岂不比十万雄兵更妙?"
房玄龄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圣明。松赞干布能在大败后遣使求和,足见其远见。和亲不仅可保边境安宁,更能将中原文化传入吐蕃,此乃千秋功业。"
长安街头,市井喧闹,而近日坊市间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吐蕃人求亲一事。
消息一经传开,便如涟漪般迅速在这座繁华的都城扩散开来,酒楼、茶室里,处处都是百姓们热烈讨论的身影。
在城西的悦来酒楼中,酒客们推杯换盏间,争论声此起彼伏。一位身形魁梧、满脸络腮胡的汉子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桌上酒壶都跟着晃动,大声喊道:“和亲?简直是笑话!我大唐铁骑所向披靡,怎能用女子的柔弱去换所谓的和平?
有咱大唐几十万铁骑,还不打得吐蕃心服口服?如今局面大好,举兵西进,定能将吐蕃打得屁滚尿流,让他们不敢再有觊觎之心!”他的这番话,引得旁边几位同样豪爽的酒客纷纷叫好,拍案响应。
然而,坐在角落的一位书生模样的人却摇了摇头,缓缓说道:“这位壮士,话虽如此,但连年征战,劳民伤财。
边境百姓饱受战火之苦,田地荒芜,生灵涂炭。和亲虽看似委屈,但能换来长久的和平,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生产,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况且,公主入藏后,促进两地的文化交流,也让吐蕃与大唐友好。”书生的这番言论,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大家纷纷点头,开始讨论起文成公主和亲时的种种事迹。
茶室里,气氛虽不像酒楼那般喧闹,但讨论同样热烈。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捋着长长的胡须,感慨道:“和平来之不易啊!想当年,我亲身经历过战乱,看着亲人离散、家园被毁,那种痛苦至今难忘。
只要能避免战争,和亲未尝不可。吐蕃人求亲,说明他们也有求和之意,咱们顺势而为,对大唐、对吐蕃的百姓都是幸事。”
但也有年轻人对此不以为然,反驳道:“爷爷,您这想法太保守了。大唐国富民强,怎能向吐蕃示弱?
和亲只会让他们觉得我们怕了,以后定会得寸进尺。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展现大唐的威严,让周边各国都不敢小瞧我们!”
一时间,赞成与反对的声音在长安的街头巷尾交织回荡。有人担忧和亲会有损大唐颜面,有人期盼和平能带来繁荣,也有人渴望用武力扞卫大唐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