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爷的这个提议,实在是太英明了!”人群中有人高声喊道,声音中充满了钦佩和敬仰。
“我们举双手,包括双脚赞成!”另一个人紧接着附和道,引得周围的人纷纷点头赞同。
这些部落头人们对于李文忠这个大明朝的国公充满了敬畏之情。
毕竟,他可是他们这辈子见过的最大的官儿了。
在他们眼中,李文忠的地位如同高山一般,遥不可及。
然而,这些部落头人们并不知道。
在李文忠的头顶之上,不仅有一大堆藩王,还有那位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就能让人瑟瑟发抖、灵魂战栗的洪武大帝。
正当众人抱在一起,兴高采烈地弹冠相庆之时,李文忠却悄悄地叫来了孟华。
孟华一家老小的性命都还掌握在李文忠的手中,面对李文忠的召唤,他自然不敢有丝毫怠慢。
孟华快步走到李文忠身旁,弯下腰,将耳朵贴近李文忠的嘴边。李文忠压低声音,在孟华的耳边低声交待了几句。
孟华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不时点头表示明白。
毕竟是曾经当过官的人,孟华对于这种事情可谓是轻车熟路。
他立刻心领神会,知道自己接下来要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孟华站直身子,脸上露出自信的微笑。
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好去扮演那位地方上的“民意代表”,为李文忠完成他交代的任务。
孟华小心翼翼地绕过墙角,仿佛那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一边走着,一边整理着自己的衣冠,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庄重而又谨慎。
终于,他缓缓地从人群中走了出来,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棉花上一样,轻飘飘的。他的步伐很慢,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了。
当他走到李文忠面前时,突然扑通一声,双膝跪地,这突如其来的动作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李文忠面露惊讶之色,他完全没有想到孟华会这样做,嘴里还在不停地责怪道:“孟员外,你这是干什么?快快起来!”
然而,孟华却像没有听到李文忠的话一样,依旧跪在地上,哭得泣不成声。他的身体微微颤抖着,仿佛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冤屈。
“杨炯少爷年仅六岁,不过是垂髫之龄啊!一个尚未开蒙的稚童,又如何能治理好播州宣慰司下属的六州之地呢?”孟华的声音带着哭腔,让人听了不禁心生怜悯。
说到这里,孟华突然抱住了李文忠的大腿,哭得更加伤心欲绝,仿佛他遭受了天大的冤屈。
“呜呜呜……孟某代表本地乡绅和士人,恳请国公爷收回成命啊!”
自古以来,播州这个地方就被视为流放之地,环境恶劣,人口稀少。
这里虽然几十年都出不了一个举人,但在历史上,南宋时期却出过一位赫赫有名的抗金名将,那就是播州杨氏第十三代家主——播州安抚使杨桀。
在四川宣抚使吴曦起兵谋反,背叛南宋朝廷,自立为“蜀王”,并选择卖国求荣,成为金人的儿皇帝之后,杨桀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