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庄承山与祝霜(2 / 2)

这番话并非陈序临时起意,而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第三行营的主营地设在风源岭,紧邻埋骨沙漠,而埋骨沙漠区域远离大宗大族的势力范围,常年盘踞着各类盗匪,这些盗匪战力参差不齐,但数量众多,且擅长沙漠游击战,熟悉沙漠地形,常以偷袭的方式掠夺物资,是行营后续主要的作战目标。

可即便如此,陈序也绝不可能让两位金丹境大长老亲自冲锋陷阵去对付盗匪,先不说以二位长老的修为对付盗匪完全是大材小用,更重要的是,两位大长老的核心作用并非前线作战,而是坐镇中枢、稳定军心,这对刚组建不久的第三行营来说,比单纯的战力支援更为重要。

陈序心里十分清楚,第三行营下辖的士卒有三万余人,但大部分来自不同宗门与宗族,彼此间缺乏磨合,作战理念与功法体系存在差异,军心尚未完全凝聚,有两位金丹境大长老坐镇营地中枢,即便不主动参与战斗,都能让士卒们感受到强大的后盾力量,这对提升行营的整体士气与凝聚力至关重要。

更何况,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二位大长老的身份并未公开,除了少数核心将校知晓外,其余士卒并不清楚具体身份,这样的安排既能发挥二位长老的威慑作用,让潜在的敌人不敢轻易挑衅,又能避免因身份暴露引发不必要的关注。

庄承山听完陈序的话,他沉默片刻,随后缓缓点头:“我与祝长老应下便是。”

祝霜随之补充道:“后续若有需要我们出面协调的事宜,陈都尉直言即可,无需过多顾虑。”

得到二位长老的应允,陈序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他连忙再次起身行礼,向二位大长老表达感谢。

敲定法阵坐镇事宜后,陈序便不再耽搁,当即与宁影、枕月一同,陪同庄承山、祝霜两位金丹境大长老前往风源岭。

从破岭军要塞到风源岭,需沿古道向西南方向行进数千里,途中需穿越两段低矮丘陵与一片开阔雪地,冬季的雪地常有积雪覆盖,道路难行,若靠修士骑行或御器飞行,至少需要一两日时间。

为节省行程时间,陈序特意从虚影珠中取出一艘刚换取没多久的浮空飞舟,飞舟内部设有独立的休息室与议事间,配备了保暖法阵与灵茶供应,能最大程度减少赶路的疲劳,飞舟上还配备了简易的灵气屏蔽法阵,能隐藏飞舟的灵力波动,避免途中遭遇不必要的窥探。

飞舟行驶途中,陈序还特意拿出风源岭的详细地形图,这张地图是古兰团队勘察后绘制后,派人送过来的,地图不仅标注了营地的位置与功能区域划分,还详细记录了周边的地形特征、地脉走向与资源分布。

陈序向两位长老补充介绍了营地周边的地形细节,比如南侧魔沙湖的水位变化规律,魔沙湖受季节影响明显,冬季水位下降,湖边会露出大片浅滩,西侧埋骨沙漠边缘的风沙活动周期,每月中旬风沙最为猛烈,会影响法阵的灵力传输,需提前做好防护措施,以及北侧黄沙堡遗址的残存结构,遗址内仍有部分墙体完好,可改造为临时防御工事,作为营地的外围预警点。

这些信息虽看似琐碎,却能帮助两位大长老更精准地把控后续法阵的布设位置,让法阵发挥出最佳效果,庄承山偶尔会针对地形图上标注的地脉走向提出疑问,比如某段地脉的灵力是否稳定,是否存在断层或紊乱的情况,地脉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法阵的灵力供应,若地脉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法阵运转失灵。

陈序都一一细致解答,结合古兰她们的勘察,细说了地脉的具体情况,以及应对可能出现问题。

而祝霜则更关注营地与周边区域的距离分布,各驻地到风源岭中枢的传讯耗时,传讯耗时决定了雷霆法阵的应急响应速度。

陈序根据实地测试的结果,详细告知不同区域的传讯时间,并说明已在关键节点布设了传讯法阵,可缩短传讯耗时,为后续雷霆法阵的应急响应范围做铺垫。

飞舟在高空平稳行驶,透过舷窗可看到下方连绵的雪原与远处隐约可见的埋骨沙漠边缘,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陈序与宁影等人不时望向窗外,观察沿途的地形,偶尔交流几句对地形的看法。

不到一日的行程,飞舟终于抵达风源岭上空,远远便能看到下方已具雏形的营地,核心指挥区的帐篷整齐排列,聚灵法阵散发着淡淡的灵光,修士们正有序地进行营地建设,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