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0章 民谣(2 / 2)

80年代,这股风刮到了内地,在那个音乐资源并不丰富的时代,主打青春牌的校园民谣爆发了,并在90年代唱遍了大江南北。高晓松、老狼、水木年华、朴树等人的名字,一时间人尽皆知。那时的华夏民谣作品,兼顾艺术美感和大众口味,于是得以迅速风靡。

不过,华夏民谣显然不愿过度迷恋青春气息,而是希望更加厚重多元,于是它的发展步调在千禧年后走得更加畅快。随着互联网的下沉和普及,网络音乐势不可挡,独立民谣时代就此开启。成蹊更喜欢将这一时期称为个性民谣时代。

2000年之后的十余年中,一个个名字相继横空出世,万晓利、张玮玮、周云蓬、小河、大乔小乔、左小祖咒、周东野……他们踏着大地抒写生活,他们的歌里有苦闷和希望,琴里有阅历和足迹,词里有诗意和光芒。接地气的真诚创作,才能打动更多人,也才有可能做到艺术的独立与个性。

那些年,人们最常在他们作品里听到的是,南方、北方、姑娘、孤独等词汇。虽然意象相对比较单一,但那是时代的喉管里发出的真实声音,故此依然动人。

边浪见过很多乐评人对独立民谣时代的歌手大肆批判,指责他们太迷恋西方民谣的气质,这样的内核根本不适合当今的时代,甚至有人说应该再流行一点,写年轻人都喜欢的歌。

实话实说,这些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如何,他们的创作初衷和作品都透出一股子真实,先不说其他指标,独立民谣时期的作品还没到抄袭成风、虚伪做作的地步吧?

这,已经相当难得了。

很快,在近几年,情况急转直下。流量为王了,谁红谁说了算,怎么才能速红是歌手们研究的首要问题。各大音乐软件上,无病呻吟的“音乐人”扎堆儿出现,套和弦装愁苦的歌曲成批上架,那些旋律简单易于传唱却毫无根基的歌曲迎来了春天,动辄评论数万。

他们的歌词里也塞满了南方、北方和姑娘,但唯独缺了真诚。两件外表差不多的事物,本质可能截然相反。别忘了,形易仿,神难似。

一系列长得像民谣却不是民谣的歌成了流量高地,民谣真的出圈了,民谣真的成了主流,可惜此时的民谣早已面目全非。歌手们将这样的歌叫做民谣,一些专家搔着头皮说应该叫流行民谣,可更多人喜欢冷笑着叫它们伪民谣或假民谣。

曾有个朋友说:“我觉得当下的民谣挺好的,这也算是创新了。”边浪苦笑一声懒得解释。艺术应该始终引领市场,而不能放任市场去主导艺术,否则只能是每况愈下。好歌手难出头,好作品不见了,人人想着靠套路速成,还谈什么创新?

之前有位“流行民谣”歌手的新作上线,瞬间引发巨大轰动,因为他是音乐平台上当之无愧的流量巨星。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新歌刚上架,就被发现宣传文案是抄的,人们刚想说几句,又发现歌词也是抄的,太不像话了,这时旁边有人说了,歌曲封面也是抄袭的……几乎原封不动把华晨宇的作品抄了个底儿掉,这就是某些歌手的创作态度。

见到偶像的抄袭被实锤,粉丝们有没有很生气?完全没有。他们说:“我不了解什么是抄袭,抄花花啥了?歌嘛,好听就行了,都挺不容易的。”此外,还有粉丝因不能为偶像分担压力而痛心不已。

劣币最讨厌的不是驱逐良币,而是毁掉大致公平的规则,并让大众无从分辨哪个才是良币。就在此类流量民谣歌手在音乐平台上呼风唤雨时,那些真正玩民谣的人却悄然消失了,因为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三十六计,走为上。

看老周的《绿皮火车》一书,纯粹是想了解民谣歌手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这本书多年前就出版了,没想到在这本老书里,竟然藏着当今民谣为何尴尬的答案。

书里基本上只写了两件事,一是分享他游历各地和参加演出的感受,二是向读者传达他对世界和音乐的态度。

老周作为一个双目失明的民谣音乐人。有人说他是华夏民谣的良心,也有人说他最具人文气质。2008年,获第八届华语传媒音乐大奖“最佳民谣艺人”。《不会说话的爱情》,曾获得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老周1970年出生于沈阳铁西,从九岁起就双目失明。15岁开始弹吉他,21岁写诗,24岁四处流浪。

流浪这个词往往很虚假,很容易让人想起“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之类的话,但把这个词安在周云蓬身上就很实在。从90年代至今,他游历过南京、上海、浙江、湖南、山东、XZ、云南、广西等多个省市,甚至还流去了法国。

边浪到现在都搞不明白,老周一个盲人是用什么在丈量这个世界,竟然能比他们这些正常人还要什么百倍。

他歌里面的那些色彩,到底是……

老周说过:“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流浪的梦,一种离开的情怀,是背起行囊的情怀,是背起行囊就出发,是仗剑走天涯,而火车正好承载了关于离开和远行的意义,仿佛站在火车边上,就已开始流浪。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心里也总想着远方,或惦记着什么时候出走一下。而今时间慢慢过去,流浪似乎真的就只是种情怀了。”

一路风景,化成一叶沧桑。半生奇遇,凝作清冷一笑。

眼盲,心亮!

不要以为卖唱这件事只是说说而已,怎么说也是艺术家嘛,但老周却几乎以此为乐。农村乡野,大学礼堂、音乐节、街边桥下……舞台无处不在,观众唾手可得。

一路走,一路歌。边浪在雪山音乐节的时候,还和老周一起去青龙桥上卖过几天……

这本书里出现了N多独立民谣时期的音乐人,张佺、左小祖咒、张玮玮、万晓利、郭龙……从周云蓬的描述看来,本该成为乐坛中流砥柱的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淡出,或平静生活,或默默创作,或归隐田园。

关于归隐,你既可以认为他们是想躲起来深耕艺术,也可以理解为是自命清高的避世,更可以理解成不屑与所谓的流行为伍。总之,《绿皮火车》只是一小扇窗,但是透过它,你能看懂许多关于华夏民谣的未解之谜。

书里说的:“落伍也是一种风格,只要你坚持够久,时代的审美还会转回来。我们可以耐心等,幸福可以来的慢一些,只要它是真的。”

这些人可能性格不同风格各异,但他们都具有一个共性,不喜欢套路,无法虚伪,也不想妥协或被绑。在这群人身上,摇滚精神是那么清晰。回头看一眼世间繁华,然后不带留恋地登上绿皮火车,回归到真切的生活里去。住在绿皮火车里的,是一颗颗与艺术永不解绑的死硬灵魂。

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周云蓬并不是想写他乘坐的绿皮火车,而是他自己就是一列绿皮火车,永远行驶在铿铿的道轨上,慢悠悠地扎进未知却鲜亮的远方,同时也开进了你的心间。

“要永远热泪盈眶,永远不听话。不相信规定的方向,只愿意见招拆招,这样才不会被什么绑架,包括自我。”

回到之前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民谣?文化底蕴是它的根基,隽永耐听是它的特质,安静思考是它的魅力,真实深刻是它的意义。

很明显,时下各大音乐软件上那些风头无两的“民谣”歌曲与此标准是恰好相反的,因为写下他们的人根本不在意真诚与否,也从没想过要让歌曲的寿命很长,能红一时就够了。

所以按照老谭介绍下的林耕,应该是这个音乐圈里现在极为珍贵那一类的音乐人了!

想到了这些,边浪对林耕道:“林哥,《不会说话的爱情》你应该练会了吧,进去试试?”

(本章完)